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六国论 Microsoft Word 文档供参习.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龙南实验中学(宁都春晖学校) 高二 年级 语文 学科导学稿 编写人:郑冬华 审稿人 编写时间 年 月 日 使用时间 年 月 日 使用班级 小组 成员姓名 第五单元: 六国论 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为准确赏析课文做好铺垫。2、在熟读的基础上,准确翻译文言句子;摘记文中警句,体会其在文中的说理效果;理解和把握文脉,体会文章说理的逻辑性。3、理清文章论证的层次,学习本文缜密的论证方法。 二、学习重点:1、把握文章主旨,掌握作者是如何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的。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够和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学习难点:掌握作者是如何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的。 高(中)考要求:文言文整体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要求掌握的虚词要逐一落实。 一、预学部分【自主学习】 要点回复 1、北宋的时代背景: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议定。北宋每年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与辽订盟,每年加“岁币”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同年,宋与西夏达成协议,西夏对宋称臣,宋每年送给西夏银十万两,绢十五万匹,茶三万斤。 2、简介作者: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散文家,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带领儿子苏轼、苏辙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几策》2篇,《权书》10篇,《衡论》10篇,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赏识这些文章,认为可以与贾谊、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一时公卿士大夫争相传诵,文名因而大振。号为“老苏”,与儿子苏轼(大苏)苏辙(小苏)号为“三苏”。后人有诗称赞: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3、解题:论:是散文的一种,以论证为主,其特点是善于说理。“六国论”在这里是一个省略式短语,实际应是“六国破灭之论”。文章旨在分析六国失败的原因,借古讽今。 4、小组朗读,做到声音宏亮、句子流利,思考课文各段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层次。 新课知识:阅读思考 1、初读正音,利用工具书,认准字音字形,整理在下面,标注段号。结合课下注释,在文中做批注,疏通文句,掌握各段重点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词类活用现象,展开组内交流并展示。 2、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 3、苏洵认为“赂秦”和“不赂秦”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各是怎样灭亡的? 4、课文最后一段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 二、导学模块 【合作探究】 1、作者在第二段中已经把赂秦之害阐述清楚,为什么又引用一句古人之言作结? 2、阅读文本,填写下面表格。 诸侯 诸侯国 直接 直接原因 根本 根本原因 感 感情色彩 结论 结论 齐国 齐国 燕国 燕国 赵国 赵国 3、作者是如何达到借古讽今的目的的? 4、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这样论证有什么好处? 5、说理文章也不排斥文章鲜明的感情倾向,这是文章“文气”之所在。请结合文章具体句子,赏析本文语言的情感力量以及对论证说理的作用。 6、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看法。 【拓展延伸】 高(中)考对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六国论(节选) 【明】李桢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如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山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接,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夫纵约之不可保哉?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夫张仪之辩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与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