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methodfordiscriminatingmetonymyandmetaphorby.ppt

  1.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metamethodfordiscriminatingmetonymyandmetaphorby

met*: A Method for Discriminating Metonymy and Metaphor by Computer 王治敏 2005-9-16 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隐喻研究综述 隐喻理论-计算模型-隐喻知识库-隐喻研究的方向 第二部分 Met*方法的设计思路 隐喻的动机 是学习中的愉悦和展示自己博学的欲望。(亚氏) 隐喻是高雅的修辞手段,隐喻可以帮助人发现自己的创新能力。(西赛罗) 隐喻就是为了语言上的节约。 隐喻是人的一种思维方式(lakoff)。 比较理论和替换理论 比较理论就是隐喻可以看作缩短的明喻。 A 像B 一样 女人是花 替换理论则认为再隐喻中一个另外的、陌生的词替换了那个“自有”的词。 女人是老虎 比较论和替换论的共同点 就其结构和形式来看隐喻是正常语言的一种偏离,隐喻的功能只是一种修辞作用。 这种语义偏离的思想对后来的优选中断理论、修正语义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互动论 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新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结果(转引自束定芳,2000:3)。 穷人是欧洲的黑人 将“穷人”“欧洲的黑人”两种引入一个相互作用的关联之中, 使“穷人”具有了“欧洲的黑人”的某些特征。 互动论和比较论的区别 第一,在隐喻观点中相似性被创造(解释隐喻的创新性和新奇性),而比较观点中只是现有的相似性被发现。 第二,在互动观点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整体系统被激发,而比较观点基于发现单一相似性。 (Fass 1988) 选择限制观点 Wilks(1975)提出了隐喻理解的优先选择限制方法。 满足优选————字面语义联系 违反优选————隐喻表达或者反常表达 补充解释的识别策略-依赖伪知识结构即伪文(pseudo-text)的机制。 伪文是一种由格标记链接的知识结构模板。 概念隐喻 Lakoff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概念体系”。 时间是金钱(time is money) 争论是战争(argument is war) 生命是旅程(life is a journey) lakoff的研究把隐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确定了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现象的主导思想,从而推动了认知心理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对隐喻的探索。 国内隐喻研究 先秦诸子的作品大量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各种观点的阐述都离不开比喻,而且对此也提出了很多经典的描述。例如:孔子的“能近取譬”说《论语.雍也》;墨子的“举也(他)物而以明之”说(《墨子.小取》);荀子的“譬称比方”说(《荀子.强国》);韩非子的“连类比物”说(《韩非子.难言》)冯广艺(2002:40) 国内隐喻研究 隐喻一般被认为比喻的一个分支。 南宋时期的陈骙。他在《文则》对比喻进行了细致分类(10类)。 袁晖《比喻》1982a。 钱钟书《管锥编》的“二柄多边”说。 国内认知隐喻研究 隐喻一直被认为是语用学、修辞学的范畴,学者们通常认为隐喻就是一种辞格,比喻的一种。近年来,人们才开始从认知角度对隐喻进一步探索,关于隐喻认知方面的研究已有专著出版(胡壮麟, 2004,赵艳芳,2002,束定芳,2000,蓝纯,2005,李福印,2004,冯晓虎,2004)。 李福印(2004)的统计结果,从1980年到2004年25年间中国大陆主要外语期刊关于隐喻和认知的论文、述评、正式出版的著作大约900条。 虽然篇数不少,学者们大多以介绍国外文献为主,很少有人能提出科学的理论和考察方法,而且根据该书所列的条目和作者索引,我们统计发现能够持续跟踪这一研究的学者很少,超过8篇的作者只有14人。可见,隐喻的研究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国内计算隐喻研究 俞士汶(2002)在认识自然语言歧义是自然语言理解难题的同时,也认识到隐喻同样是必须攻克的难题。 周昌乐(2004) 隐喻、类比逻辑与可能世界. 外国语言文学研究, 4(6): p. 10-12. 袁毓林(2004) 容器隐喻、套件隐喻及相关的语法现象——词语同现限制的认知解释和计算分析,中国语文,3:195-208。 张威, 汉语语篇理解中元指代和隐喻的机器消解研究. 2003, 浙江大学博士论文: 杭州. 张威,周昌乐, 汉语隐喻理解的逻辑描述初探. 中文信息学报, 2004. 18(5): p. 23-28. 杨芸,周昌乐, 基于机器理解的汉语隐喻分类研究初步. 中文信息学报, 2004. 18(4): p. 31-36. Xiaoxi Huang and Changle Zhou,Emotional Metaphors for Emotion Recognition in Chinese Text,第一届国际情感计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