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供参习.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供参习

“君子笃恭而天下平①质疑 ——从《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备形象看我国文人的封建意识 林永蔚 《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这部作品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我国历史演义小说中最为杰出的作品,它绘声绘色地反映了汉晋之交近百年中三国鼎立的史实。在小说中,作者塑造了一大批形形色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对刘备形象的刻画,深刻反映了以作者为代表的一大批封建知识分子对“圣君贤相”的向往渴求和顶礼膜拜。作者继承了儒家传统的衣钵,企盼拥“仁”、尚“礼”的“笃恭”之主,这不仅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封建人生观和价值观,也表现了他们在“济世安邦”的宏大理想里极为缺少的自主意识。 在经典作品的研究中,正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疽痈,这对提高民族素质,推进上层建筑的现代化是不无裨益的。 一,底气不足的我国历代封建文人 自战国秦汉以来的二千多年里,改朝换代的君主均为流氓无赖,奸滑狂狷,残忍无行之徒。而真正的知识分子常常是缺乏改造社会的自信心。他①要想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愿望,但又不能自立门户,往往需要依附于某个政治实体,自2去充当别人的工具,在听命于统治权威的同时,小心翼翼地怀着侥幸去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就拿对我国封建知识分子影响最大的儒家“至圣先师”孔丘来说。他“吾少也贱”②,但通过“学而不厌”由“不惑”而“知天命”,可谓“恭宽信敏惠”五美俱全。然而他于社会改革又有何补?孔夫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希望“举逸民,继绝世”,推行其恢复周礼,以仁治国的政治理想。然而他的一套却终不为诸候所用。“逝者如斯夫”⑧,他只好灰溜溜地退而讲学。孔丘在世时是万万没有想到他那一套“克已复礼”的观念会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主流。 中国封建知识分子自从形成了一个“士”的阶层之后,一直仅是一个社会的中介体。他们一心立志要为“王者师”,历代就以“太子太保”为无上荣耀的官衔。因为这个职务最能对政事施加影响,可把未来的君主培养成自己的代理人。然而,社会秩序最后不能不籍于“王权”,事实表明,除了指鹿为马时期的傀儡皇帝,君主还是居于“最高”,于是,士人就只有转居于君主与民众之间,仅起一个对社会矛盾的调节缓冲作用。纵观历代治世之君,最是忌讳“朋党”,只允许臣下纵向地直接效忠于皇权,不准横向联络,臣子间的互相串连无论何事均可获罪。所以,中国历代文臣武将,一般说来“没有团体,只有朋友”④他们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一统下,只有人格志趣的求同,一般没有政治上的合力。一盘散沙于政治无补,一旦互相间稍有勾连,便会召来杀身之祸。这种情况上世纪亦未改变,那些被冠以“集团”而被贬黜者,莫不如是。 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格局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卫”。君主如北斗,臣下只是其周围的颗颗寒星,其作用只能是拱卫“明星”。这样,士人阶层的知识分子就只有企盼至高无上的皇上“为政以德”了。说我国历代文人底气不足,就是因为在儒家以“仁”为核心的思想指导下,要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只有企盼“明君”、“仁厚之君”、“圣明之主“,除了这种卖身的依附,那就只好隐居深山,终老林下了。 盂德斯鸠所著的《法意》中说,“——是故支那孝之为义,不自事亲而止”。的确,由亲及君,由孝及忠者可以事君,悌者可以事长,慈者可以使众。为政则在乎“如保赤子”,士人不间断地向这个目标上下功夫,企盼“圣主”的降世,渴望“救星”下凡。 我国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思想主流有了上述的局限,必然的,在他们的作品中就打上了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烙印。在我国杰出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中,刘备形象的塑造特别具有这方面的典型意义。 二、《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及其总体评价 《三国演义》取材于东汉末年之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叙述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吴亡为止。晋代史学家陈寿著有史书《三国志》,南朝宋人裴松之又增补了许多史料。三国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宋元时期,三国人物已由民间艺人带上了讲台(评书)和舞台(杂剧),元代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的新安虞氏刊刻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已成为说书人的底本。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就是在上述史书、平话和戏曲的基础上“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⑤而写作成书的。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作者是罗贯中。可惜的是,罗氏生平不见史传,仅在一些笔记体书中略有所知,其“忘年交”贾仲明言其“不知其所终”,可见其一生境遇亦属落拓。明代弘治甲寅序(公元1494年),嘉庆壬午(公元1522年)刊印的刻本为现有最早的原著,但这个本子是否“完壁”,现已无从考证。后来刊本越来越多,至清代初年毛纶,毛宗岗父子,假托“古本”对《演义》又重新加以修订,并逐回评论,对文字情节也作了不少改动,“凡所改定,就其序例可见约举大端,则一曰改……二曰增,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