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羌族婚俗中的文化演展与族群认同
羌族婚俗中的文化展演与族群认同
——以直台村安置点的C氏婚礼为例
摘要:文章以异地安置区直台村C氏婚礼为例,阐述婚礼是羌族传统文化展演的舞台,具有民族性与现代性结合、传统“孝”文化的传承以及以歌舞为媒介的特点,在保护与传承羌族文化及促进羌族社会和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了羌族婚俗促进羌族族群及中华民族认同的功能。
关键词:羌族;婚俗;文化展演;族群认同
节庆、礼仪类民俗文化强调的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传统的脱离语境的文本分析在研究民俗文化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理查德·鲍曼建立了“表演理论”, 在这一理论中民俗文化被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显著的事件,强调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互动、民俗事件发生的特定语境及表演的即时性与创造性,而非一个单向的、脱离特定情境的民俗事象。鲍曼的这一理论与涂尔干“将仪式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扮演或戏剧性表现”的思想有共同之处。如格尔茨就认为,宗教仪式等社会行为是人的精神气质与世界观的象征性融合,仪式中包含着人的思想观念和情绪动机,因而可以视为是一种“文化表演”。笔者对羌族婚俗的分析正是在田野调查基础之上在这一“表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即将汉羌婚礼中的文化事项视为一种文化的展演。
目前学术界关于羌族婚俗的文章并不多见,赵曦的《岷江上游羌族残存母系制婚俗谈片》从羌族婚姻形式入手,论证了羌族婚姻深深地烙着母系制的文化遗存,在服从父系制的要求之时,以复杂的形式回复自身。马宁的《羌族婚俗初探》(2004)通过对比性研究,分析了婚俗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王永正、王田的《释比经典“木吉卓”及其羌族婚俗的表征》(2007)从“木吉卓”所反映的羌族婚俗习俗中窥视其变迁的轨迹及婚姻观念。廖玲《羌族入赘婚俗及其伦理道德简论》(2007)对羌族入赘婚的类型、特点及盛行原因进行了阐述,并深入挖掘这一婚俗类型所蕴涵的伦理道德观念。胡红的《人类学视野下阿坝羌族婚俗仪式中的唱词》(2011)对羌族婚俗仪式中的唱词进行了文化人类学的解读。龙大轩《羌族婚姻习惯法述论》(2012)则从习惯法的角度对羌族婚姻进行论述。以往学者对羌族婚俗的研究多是从婚俗的普遍性出发进行介绍与分析,为我们了解羌族婚俗及其文化内涵提供了一定的场域。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将这场羌汉通婚中的古羌婚礼看作是羌族文化表演的舞台,认为不同形式内容的传统文化在“表演”中能够得到展示与发展,并对促进与增强羌族族群认同感具有重要作用。
笔者的调查地点直台村(D区)位于邛崃市油榨乡南宝山,该村是“5.12”地震后由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搬迁过来的,这里海拔在700-2025米之间,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安置区内,大量村民外出打工、发展民族旅游、种植高山茶叶、猕猴桃等经济园林等,产业结构不断由过去以“农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找副业次之”转变为目前“找副业为主,现代农业为辅,畜牧业次之”的基本经济模式。全村共有住户117户,总人口434人。搬下来之后已经有20户左右的羌族和汉族结婚,羌汉通婚的比率约占17﹪左右,远远超过了10﹪,羌族和汉族的民族关系在此“大致可以说是良好的”。
一 、作为一种文化展演的羌族婚俗
异地安置后,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地缘、业缘等社会关系的扩展,现代化因素的影响等,古羌婚礼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几乎已看不见,据访谈对象介绍,近年来村中举办的几场婚礼与汉族婚礼区别很小。笔者之所以选择C氏婚礼作为调研对象,主要是因为新郎的父亲陈学龙先生想借儿子婚礼之机,恢复古羌婚俗习惯,提高本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觉”意识。
(一)婚礼的主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范·盖内普提出“过渡礼仪”的观点,将仪式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分离阶段、边缘\阈限阶段及聚合阶段。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维克多·特纳提出了“社会戏剧”的概念,这一概念主要是指发生于破裂、转折、调整行为及重新整合等可以观察到的四个主要阶段的社会行动。从范·盖内普到维克多·特纳,人类学的仪式研究开始转向了对仪式内部过程的关注,仪式过程包含结构的要素,也隐藏着更加隐秘的意义。文章将对婚礼过程进行一个简单的描述。
1.相识与相爱。根据笔者在婚前对新郎的采访,新郎与新娘是在“5.12”地震中相识并逐步确定恋爱关系的。
2.婚期的确定。无论是汉族还是羌族,结婚都要选一个黄道吉日。而羌族婚期要由释比根据新郎新娘的生辰八字进行占卜来确定,在8月5日这一天举行婚礼,就是新郎家请释比确定的。据称,上午9:00-10:00举行婚礼最为吉利。
3.婚礼的准备。8月4日,婚礼前一天,除接亲队伍外,乡亲们在锅庄广场帮忙搭建喜棚和礼棚、布置婚礼展示墙等。同时,在新郎家中整理房屋、祭拜祖先等。
4.迎娶新娘: 8月4日早上6点左右,由2辆小汽车和2辆面包车组成的8人娶亲队伍前往成都新娘家。由于新娘是汉族人,因此,在成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