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的沙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文的沙漠-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美文的沙漠 张承志 作家资料 生平 周涛:张承志这个人 张承志这家伙,而今已经领了历史学硕士衔,并且也算得上一个“响当当、硬梆梆”的作家了。可是看上去,似乎还是既无学者风,也没作家气,倒是保留了不少内蒙草原知识青年骑手的气味。 在北京新街口大街上走着的时候,他头上歪扣一顶边角磨得灰白的旧“砍土馒”便帽,那帽子不是“戴”在头上,而是随便地放在上面,老象是要掉下来似的。帽子下面是一颗翻滚着乱浪般卷发的大脑袋,再下面,浓密而黑的眉毛几乎有连在一起的趋势。他面庞方正,所以帽子歪点也不显斜,下腿有力,一看就是个在草原上撕吃过好几年羊肉的人。 何况他讲一口流利的蒙语。在阿尔泰山深处的蒙古包里,当那些土尔扈特人或乌梁海人和他对话时,满是皱纹的脸上顿时绽开温暖而凄楚的笑容,他们认定操着这种正宗蒙古话的张承志无疑是纯种的蒙古人,而且肯定是从他们长久怀念的内蒙老家来的。“乌珠穆沁旗”。瞧瞧,果然没错。他们执意要他留下来住一段,要为他宰羊并用好酒款待他,他们认定他是蒙古人啦,他却说了:“我是回族。”后来我们终于在这群蒙古族牧人狐疑的目光里告辞出来,他低声对我说:“一冒充蒙古人,人家就要盛情了。” 不过尽管如此,也没影响我们日后常去各种民族的城镇居民和牧人家里作客,他的语言能力帮助我们沟通了民族之间的最后障碍,他的专业——研究蒙古史,而此行的目的是考察成吉思汗从蒙古高原进入中亚细亚的那条甬道,这件事又足以引起当地人的兴趣和崇敬。 有的老人主动跑来找他,年龄愈大就无疑愈具有历史方面的权威性,他们自告奋勇地向他提供线索,告诉他某马厩边上的破城墙是怎么回事,或者哪儿哪儿有一处古城遗址。他呢,恭恭敬敬地听,认认真真地记,俨然一个晚辈学子在听学问渊博的老教授训导。其实,他后来告诉我,不少老人所发的怀古之情不是地方搞错了,就是年代并不远,但这位年轻的考古学家却目光专注地倾听这些穿着破旧皮袍子的老者们的唠叨话,我想,他一定从那些对史料并无用处的谈话中听到了一些别的有用的东西。 特别是有一次在青河县,在一个戴着石镜的独眼老额吉家里,闻声而来的人真不少,几乎开成了一个老人座谈会。聊着扯着,有些人请他唱唱内蒙古民歌,张承志就唱开了。看来他不止一次经历这类场面,显得挺从容、挺随便,一支接一支,好象早准备好了似的。他嗓音浑厚低沉,充满深情。那些蒙语歌词虽然我听不懂,但那些曲调,苍凉而高远,一听就是蒙古长调,所以在我听来,既熟悉又陌生。没说的,这是些真正的民歌,因为它们丝毫不卖弄,也没有经过加工修饰而涂上去的亮彩,这完全是在倾诉,而不是表演。蒙古老人们静默无声地听,然后不时有假装咳嗽的声音,后来就有人使劲在揉眼睛。最后,那位独眼老额吉接着唱开了,她头发稀疏,又瘦又小,穿了一件脏旧的蒙古袍子。她那嗓音喑哑得几乎发不出声来了,却断断续续地唱那古歌的长调。她唱的时候,我觉得几乎可以听见她苍老衰弱的胸腔在被这种声音震动撕裂。所有在座的老人都随着她唱起来,乱哄哄的轰响声汇合起来,使人想到一条浑浊而又不屈的河流,一条穿过弋壁荒原的被马群和牛蹄踏得尘埃滚滚的道路。 听这样的歌,真不好受。我忍了半天,热泪还是夺眶而出!这种听演员唱歌是两回事,那个如果算是一点享受,这个却叫人不好受。这些年迈的人,长年沉默寡言而带野外游牧者迟钝之色的人,平日并不多说话,却在这时一块唱起歌,就把他们的信任、缺憾、全部经历和全部感情都袒露出来了。 “这是个什么歌?” “唱母亲的古歌。” 他把大意翻译给我听,好像是这样: 我们几辈子人的骨头 都埋在这里了 我们把这条河叫做母亲河 我猛然想起《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在那里,一个低沉沙哑的男低音也在唱:“严冬的夜是多么冻人啊,是母亲掖紧我的皮被。”张承志的第一篇小说为什么是这个题目,这下,我就全明白了。一个在这样的人当中生活了四年的青年,假如他最初的创作冲动不是因为这些引起的,那才奇怪呢!直到他的中篇小说《黑骏马》里,他仍然牢牢地记着那些挚朴迷人的蒙古民歌,并且巧妙地用它支撑起整个结构,组成了流贯全篇的纯诗的旋律。 这完全不象是他在巧妙地运用它,仅仅这样,张承志不过是个善于运用民歌的能手。根本的问题在于,是那些东西给予了他,注入了他的灵魂和血液,使他歌唱,并且不倦地歌唱他那守护神一般的神圣的母亲。 我们刚结识的时候,他曾对我讲起过他在乌珠穆沁草原的那个家,那个家里的母亲和亲人们,讲到他的蒙古笔名——阿尔丁夫(牧人之子)和离开草原时额吉对他的叮嘱——第一个孩子生下来后,一定要送回草原由她亲手养大。他在那里四年的生活是怎么过的,都写在他的小说里。而《绿夜》却写了他时隔八年之后重返草原探望额吉的感受和思考。他不肯轻率地否定“昨天”,因为那不仅是否定自己和自己的青春,更重要的是他不能和忘记草原上的母亲。他在那里得到的,恐怕比大北大读历史系的几年还要多。我相信,他对母亲一定有过十分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