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入故事尝探.doc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融入故事尝探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达到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的。实践表明,故事只要运用得巧妙,就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产生奇妙的效应。语文教学效果将事半功倍,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也将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断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课堂教学;教学效果;融入故事;攻克教学难点;提高语文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234-02
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了中学语文的教学整体目标,其中要求既要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增强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在语文课堂上融入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能达到提高学生各种素质的目的。
一、教师借助故事攻克教学难点
(一)借助故事导人激趣
众所周知,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教学的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因此必须重视。朱熹说过:“教人未见乐趣,必不乐学。”的确,兴趣是求知最有效的动力。如果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借助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起求知的欲望,集中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那么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在学习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时,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安徒生的故事导入:“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吆,你脑袋上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吆,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这个人就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并大肆讥讽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下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这样故事讲完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随之高涨起来。
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给学生讲花和尚倒拔垂杨柳的故事导入;在教学《君子于役》时,我给学生讲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导入;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我给学生讲凿壁借光、囊莹映雪等勤奋刻苦学习的故事导入。
语文课堂借助故事导入教学,创设了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能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这无疑会使语文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帮助理解
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许多难点是随时随地会出现的,如果教师借助故事,则可以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点睛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断肠”是比喻极度悲伤之意,学生对这一理解很困惑:肠断了,当然很悲伤,可是,为什么不说断手、断脚呢?其实,“断肠”出自一个故事:东晋桓温,率君入四川,来到三峡,部队中有一位军官捕获幼猿,幼猿的母亲沿着江岸哀号,跟着船走了一百多里仍不离开。后来虽然跳上船,可是一到船上就气绝而死。剖开它的肚子一看,肠子全都一寸一寸的断裂了。桓公听说后,非常愤怒,就下令开除了那个捕获幼猿的军官。故事中的母猿,因为自己的孩子被捉,悲伤痛苦,哀号至肠断。“断肠”是“悲伤”所造成的,这体现了“断肠”和“悲伤”之间的联系。我借助这个故事,清楚地解释了诗中的难点,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很容易理解了作品的主题。
(三)借助故事端正学习态度
学习的好坏,决定于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而要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却是一件棘手的事。比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可是,语文学习中,学生不重视汉字的学习,常常读错字,写错字,甚至有人认为这没什么大惊小怪。消灭学生学习中的错别字是我们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天职,如何端正学生识字写字的学习态度,提高识字写字的能力呢?当学生因字音相同或相近而误写时,我给他们讲这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人,因工作调动而打电报回家告之家人,结果家里乱成一团,母亲看了昏了过去,妻子远隔数县前来给丈夫奔丧。原因就在于错别字,那人把“上调”写成了“上吊”。错别字给人们带来的麻烦真大啊!当学生因字形相似而误读时,我又给他们讲故事:曾经在报纸上看过一则新闻,说是新疆乌鲁木齐有一个食品厂,生产的食品供不应求。他们请日本某一家印刷厂印刷了一批包装袋,结果印好之后的包装袋没有一个可以用。这个责任不在日本方,而是我方设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