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人性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道家的人性论

道家人性论阐微 一、引言 以往的研究者多所主张,道家的人性论乃是自然人性论,但是这种看法却不能辨别真正主张自然人性论的杨朱和老庄间的深刻区别。下面,我们就对上述成见略作检讨,进而完整地勾勒道家人性论。研究道家思想不能不以《老子》和《庄子》为根据,而《老子》的核心思想在于“自然”、“无为”,《庄子》却以“逍遥”、“齐物”为宗旨,固不待言。然而,关于《庄子》的“逍遥”,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些相互抵牾的解释中,向郭(向秀、郭象)和支遁(道林)的解释最为著名。 向郭以“适性”和“足性”解释“逍遥”,以为“适性逍遥”,“足性逍遥”,也就是说,倘能凭任自然之性,就是逍遥。比如说:“夫大鸟一去半岁,至天池而息;小鸟一飞半朝,抢榆枋而止。此比所能则有间矣,其於适性一也。”无论鲲鹏(大鸟)麻雀(小鸟),惟其“适性”(适乎自然之性)才能够逍遥,如此,鲲鹏和麻雀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如果我们撇开郭象删削《庄子》的故实不谈,考诸《庄子》本文,可知向郭“适性、足性”之说正与《庄子》固有的“自然(自己而然)”观念契合,而“自然”乃是向郭阐释《庄子》的基点。换言之,“适性”、“足性”云云既然符合“自然”原理,那么向郭说就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从一个侧面阐发甚或发展了《庄子》的思想。 然而,支道林对向、郭“各适性以为逍遥”的说法很不以为然。他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性者,彼亦逍遥矣。”由此,支道林对“逍遥”的意旨做了一番新的清辩:“夫逍遥者,明至人之心也。庄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鹏鷃。鹏以营生之路旷,故失适於体外;鷃以在近而笑远,有矜伐于心内。至人乘天正而高兴,游无穷于放浪,物物而不物于物,则遥然不我得,玄感不为,不疾而速,则逍然靡不适。此所以为逍遥也。若夫有欲当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犹饥者一饱,渴者一盈,岂忘蒸尝于糗粮,绝觞爵于醪醴哉?苟非至足,岂所以逍遥乎?”支氏把“逍遥”归诸内心的恬淡虚无。显然,支道林企图用老子以来的玄寂无为阐释“逍遥”,即用“无为”阐释“逍遥”。而《庄子》继承和发挥了肇源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且把它明确地阐述为理想人格的内在境界,就此而言,支道林的新解也颇以《庄子》本身为依据。 实际上,向郭和支遁的阐释均可以信据,尽管从表面看来,它们南辕北辙;因为两者各自阐释和发挥了《庄子》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如果我们把《庄子》理解成包含着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思想倾向的著作的话,那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多少个注疏《庄子》的人,就有多少种《庄子》的思想,犹如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莎士比亚一样。但是,我们关注的并非向郭和支遁两说的是与非或偏颇与胜场,而是籍上述简短的讨论导出下面的主题:道家人性论实际上是由自然人性论和无为心性论两个层面构成的。 二、自然人性论 什么是“自然”?用道家的话说,自己如尔就是自然;借用佛家的话说,本来面目就是自然。然而,《老子》和据说是庄子手著的《庄子·内篇》里却独无“性”字,那么,我们何以谈论道家的人性论呢? 古代哲学话语中“性”的概念晚起,是从较早期的的“德”与“命”等概念剥落出来的。我们当然不能根据有无“性”字来判定有还没有关于人性的观念或理论。其实,《老子》和《庄子·内篇》中虽然没有“性”字,却不乏相当于后来的“性”的概念,如《老子》中的“德”与“命”,还有更特殊的“朴”、“素”和“婴儿”,《庄子》中的“德”、“真”和“性命之情”等等。 见素抱朴: 老子曾以一种去古未远的诗意手法,用具象概念表达着抽象的哲思: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蹊。为天下蹊,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28章) 既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又说“常德乃足,复归于朴”,那么,这里所说的“婴儿”和“朴”则是“德”的具象化。老子每言“复归”,无非是要表述价值判断的命题。那么,我们就来追究一下,在诸如“复归于朴”、“复归于婴儿”的价值判断命题中,“朴”和“婴儿”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就语源而言,“朴”乃未斫之原木,老子借以表示事物的自然状态或本来面目;“朴”的反面就是加诸人工的“器”。总之,“朴”意味着尚未加诸人工(如斧斤)的原木之本然样态,老子用它来表示那种先天的、尚未就范于既定社会制度的、还没有被人类文明强行改造过的人的本然之性。同样,“素”是未曾经过染色的素帛,老子也用它来表示物性或人性的本然样态。以此类推,老子所说的“婴儿”无非是人性的隐喻,因为“赤子婴儿”乃是没有经过任何社会化的自然本质,因此它象征着原初而完整的人性,而且这种原初而完整的人性最接近世界的本源——道和德。 总之,老子用“朴”、“素”和“赤子婴儿”来表征的人的本然之性,实际上就是自然之性,把一切社会性排除在外。这种自然人性的观点与儒家的人性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儒家严于君子

文档评论(0)

daoqqzhuan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