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微生物基础知识专用课件
微生物基础知识 细菌(Bacillus cereus)的芽孢形成 细菌的芽孢 霉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的刨子(分生子)形成 酵母(Torulaspora delbrueckii)的发芽 2.微生物的管控 实际抑制变质微生物 3.杀菌 微生物的杀菌方法 关于紫外线杀菌 紫外线的波长和分类 紫外线的杀菌作用 消灭各种微生物所需的杀菌线量 紫外线杀菌的使用事例 PET瓶口部的表面杀菌 对瓶盖内面的表面杀菌 原料水的杀菌 糖浆桶的空白部和液体界面的杀菌 充填室中空中浮游菌的杀菌 氯素系列杀菌剂 <次氯酸钠> 食品添加物制剂:NaClO 35~36w/v% 作为有效氯进行 手指的消毒:100~150ppm 机器的杀菌:20~200ppm 水的杀菌(病原菌):0.1~2ppm 游离型有效(残留)氯+结合型有效(残留)氯=综合有效氯 游离型有效氯的杀菌效果 3-3.高温杀菌(理论与练习问题) 高温杀菌的效果 关于饮料制造的微生物管控 使用水的氯需求量 将生存曲线的加热时间继续延长的 结果如左图所示? 在工业上实施的食品加热杀菌中, 为了将包装食品的大量容器能够同时 进行高温杀菌处理,最好将几率的概念 导入。 左图中生菌数为0.1时表示10个容器中 有中1个有细菌存在。如果是0.001就表 示1000个容器中有中1个发生变质,也 就是说制造100000个产品时,需要 设定结果为0.00001以下的加热时间。 几率为0的完全杀菌在理论上是不可能的,将肉毒杆菌以外的一般耐热性细菌作为对象 时,认为如果能够把杀菌效果降低到生菌数0.00001( 10-5 )就可以。 将微生物热抵抗力作为「一定温度上的死亡时间(最低加热致死时间)」F值表示。 假设初期菌数a最多为1时b为10-5换入公式(1-7)时得出的是 F=5D。 另外,是肉毒杆菌时,作为实验的为了将初发菌数为6× 1010の的孢子消灭,需要 120℃4分钟的加热处理时初发a=约1011 、b=0.1(消灭时为1小的数字用接近1的数) 换入公式(1-7)得出 F=12D。 <练习> 3.有一个罐头食品中的微生物为2×103/罐。 请计算为此产品105缶罐加热杀菌到115℃时,其中1罐中的微生物 为1个的生存几率(安全率99.999%)杀菌效果所需要的加热时间。 另外、此微生物在115℃时的D值为5分钟。 <练习> 3.有一个罐头食品中的微生物为2×103/罐。 请计算为此产品105缶罐加热杀菌到115℃时,其中1罐中的微生物 为1个的生存几率(安全率99.999%)杀菌效果所需要的加热时间。 另外、此微生物在115℃时的D值为5分钟。 <解答> D=5分钟 a = 2×103 /罐 b = 1/105 =10-5/罐 将此换入公式(1-7) t=D×(log a - log b) t=5×(log ( 2×103 )- log 10-5) = 5×(3.301+5) = 41.5 答案 F115℃ = 41.5 分钟 加热温度的变化对微生物死亡的影响 微生物的死亡速度因加热温度而异、 高温快,低温慢。 也就是说, D值在高温时小,低温时大。 左图是在各种加热温度时测量的D值,竖轴 为对数,横轴为温度,将两者的关系变化后 可以得出直线。 将此称为“加热致死曲线(Thermal deth time curve;TDT曲线) ”。 TDT曲线的曲度表示加热温度对微生物死亡速度的影响(温度上升效果),曲度如果较 缓就表示加热温度的变化对微生物死亡的速 度影响较小、相反曲度就大。 TDT曲线的曲度用“Z值”表示。 Z值是「对应D值的10倍变化的温度变化」。 D值与加热温度的关系 左图表示一般的TDT曲线。 Di=任意温度Ti时的D值 Dr=标准温度Tr时的D值 z=对应D值的10倍变化的温度变化(℃) △ABC和△HIJ相似,所以 AB/BC=HI/IJ (1-8) 如图 AB=log Di - log Dr (1-9) BC=Tr - Ti (1-10) HI = log 10 = 1 (1-11) IJ = z (1-12) 将(1-9~12)换入(1-8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道依茨2011发动机维修手册 英文.pdf VIP
- 集团公司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docx VIP
- 用于 Mark VIe 控制装置的 ToolboxST系统指南.pdf
- 厂房施工组织设计方案.pdf VIP
- 2025至2030中国花青素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docx
- 贸易公司组织架构与部门职责一览表.docx VIP
- (2022版)义务教育化学新课标解读.ppt VIP
- JB∕T 12228-2015 单双动卧式铝挤压机(OCR).pdf VIP
- 海康威视森林防火系统解决方案.pdf VIP
- 关于元数据、资源目录、主数据、数据元、元数据管理、主数据管理解释.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