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科学导论供参习
环境科学导论
绪论
环境: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主要是地球表面与人类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要素及其总体。
一个中心(或主体):通常为人
内涵:
周围空间:人类产生生活的场所。
物质基础:人类进行生产生活活动的物质基础。
影响因子:影响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各种因子。例如温度,土壤,地形等。
3)环境的概念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哲学定义:从哲学上,环境是一个相对于主体而言的客体,在不同的学科中,环境一词科学定义的差异源于对主题的界定。
科学定义:环境科学中环境的主体是人类社会,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外部事物的总称,即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所有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环境科学中更多地注重自然环境要素。
工作定义:多出现于各国颁布的环境法规中,我国的环境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自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称。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自然保护区等。
2.环境特性:
1)整体性:指人与地球环境是一个整体,地球的任一部分或任一系统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各部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2)区域性:指环境特性的区域差异。具体来说,就是环境因地理位置不同或空间范围差异会有不同的特性。
3)变动性:指在自然或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的内部结构和外在状态始终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4)稳定性:相对于变动性而言。指环境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特性,也就是说,环境的结构和状态在自然的和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化不超过一定限度时,环境可以借助自身的调节功能减轻这些变化影响。
通常,环境的变动性和稳定性是相辅相成的,变动是绝对的,稳定是相对的。
5)资源性:环境就是一种资源。
6)价值性
环境要素: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而又服从环境总群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简单的说,是构成环境整体的各个基本成分。
环境要素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社会环境要素。目前研究较多的是自然环境要素,故环境要素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大气、水、生物、土壤
社会环境: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环境要素(因子)的基本特点:
最小限制律;等值性;环境的整体性大于环境诸要素的个体和;环境诸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
环境保护的两个里程碑
1)20世纪50年代以后,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的发生,如著名的世界8大公害事件。当时,在工业发达国家环境污染已达严重程度,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成为了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转折点,称为环境保护的第一个里程碑。从此,把环境问题提上了国家议事日程。1972年起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1973年,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工作。
2)20世纪70年代以后,大范围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导致广大公众还是政府官员,发达还是发展中国家的不安。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召开,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第二个里程碑,标志着环保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征途,即要探索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方法,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并签署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行动议程》《关于所有类型森林问题的不具法律约束的权威性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环境与发展”已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5.八大公害事件
事件 时间 地点 原因 污染物 污染伤害情况 马斯河谷事件 1930年12月1日至5日 比利时的马斯河谷工业区 炼焦厂、炼钢厂、硫酸厂和化肥厂等许多工厂排放出的有害气体,在逆温的条件下大量积累 二氧化硫 60多人中毒死亡,几千人患呼吸道疾病,许多家禽死亡 多诺拉事件 1948年10月26日至31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南面的多诺拉镇 因地处河谷,工厂林立,大气受反气旋和逆温的控制,持续有雾。大气污染物在近地层积累 二氧化硫 4d内使得5911人患病,死亡400人 洛杉矶光化学污染事件 20世纪50年代初期 美国洛杉矶 该市三面环山,高速公路纵横交错。由于汽车漏油、汽油不完全燃烧和汽车排放尾气,城市上空聚积近千吨的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这些物质在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淡蓝色的光化学烟雾。 石油废气、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光化学烟雾刺激人的眼、鼻、喉,引起眼病、喉炎和头痛。在1952年12月的一次烟雾事件中,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人 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日至9日 英国伦敦市 由于冬季燃煤引起的煤烟形成烟雾 煤烟 5天内死亡4000多人 四日市哮喘事件 1961年 日本四日市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