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我们应该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文评价的反思
教材的价值取向,体现了教材编者对“什么样的教育对教育主体来说是有意义的”这一命题的思考,关系到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等一系列重要的问题。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教材价值取向的确定,必然要与国家制度本身的性质、传统的文化价值观、未来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等诸多因素相联系。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来说,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给一代又一代,是教材无法推卸的责任。2009年,一些杂志、网络对小学语文教材里的诸多课文进行了批评,试图运用在西方社会也算不上主流价值观念的思想,来替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笔者实在不敢苟同。
一、用“契约”取代“谦让”?
《看电视》是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用儿童诗的形式表现了一家人看电视的感人场面:球迷爸爸爱看足球,却把球赛换成奶奶爱看的京剧;奶奶放弃自己爱看的京剧,换成体育频道,和“我们”一起看球;看见妈妈疲劳的样子,“我们”都有意调换频道,让妈妈听音乐、看舞蹈。这首短小的诗歌,将父亲的孝顺、奶奶的慈爱、“我”从长辈那里学到的关爱,融为一体,让人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温馨的家庭氛围。
教材编排这篇课文的用意是很明显的:让学生从小就知道关爱自己的亲人,从中受到谦让的美德教育。这本是为人的基本品德教育,不曾想在今天也成为了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看电视》被点评人评为负分,归入对学生的学习有害无益的“毒草”类别。点评人说,看电视相互谦让,这是小牺牲。“如果需要你做出更大的利益牺牲呢?如果,有一个人永远必须牺牲,而一个人永远可以得利呢?这个家还能这样其乐融融吗?”在此,我们先不得不打断一下点评人的话,请问:课文中谁在“永远牺牲”,谁又在“永远得利”?一个武断的质问,不由得使人怀疑点评人是否从头至尾看了一遍课文。因为在这个家庭里,爱是一根传递的接力棒,谁在“永远牺牲”,谁又在“永远得利”呢?从一开始,点评人就犯下了歪曲事实的错误。
接着,他说:“即便两个人都很崇高伟大,愿意牺牲,同样可能无法就某一具体事件达成妥协。”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援引《镜花缘》中“君子国”的故事来进行佐证。在这个“君子国”中,买卖交易,买方嫌卖方便宜,卖方嫌买方出价高,于是闹得不可开交。点评人用这个例子无非想说明:道德的功能和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会过犹不及,纯粹道德化的社会是不能实现的乌托邦。这里,他又犯了主观臆断的错误。
首先,《镜花缘》是篇小说,表达的是作者的一种社会理想,未尝不可。但如果用这个故事来隐射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显然是搞错了。中国并不是一个泛道德的社会,儒家在强调道德的同时,也强调规则、秩序,在中国社会的五对基本关系(父子、君臣、夫妻、老少和朋友)中有四对体现了等级、秩序关系,这种等级和秩序正是法制的基础。
其次,点评人从道德的角度来审视这篇课文,认为家人之间的这种相互谦让是基于道德的压力,如果真是这样,我们要哀叹这家人活得多么辛苦,尤其是那个六七岁的孩子,他真是少年老成,从小就知道根据“道德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虽然笔者并不否认社会生活中的某些谦让含有道德的成分。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为什么就不能抛弃道德因素,而从亲情的角度来理解这一切呢?
“家”是什么?“家”是血缘和亲情的有机体。教材从最简单的生活小事入手,无非是想让学生从小就能感受到可贵的“亲情”,却无端被扣上“崇高”“伟大”等道德灌输的大帽子,然后点评人又来质疑道德的力量,说什么“道德的约束,看上去挺崇高”“其实隐藏着深刻的矛盾。”由此看来,点评人无非是以课文为由头,凭空假设出一个命题,然后又来批驳这个命题。他真正的想法终于在这个时候表达了出来:
家庭是“唯一自然的社会形态”(卢梭《社会契约论》)在传统宗法家族解体后,我们用什么维系一个较大的家庭呢?我愿意将每个家庭成员,都看作一个理性经济人,各自的利益诉求,最终可以形成一定的规则,或云契约。卢梭说,子女对父亲的依赖只是为了生存,一旦这一需求不复存在,子女对父亲的服从和父亲对子女的照顾这双重责任就都解除了,他们从此成为独立的个体。如果他们还要继续生活在一起,就不是出于自然,而是出于自愿的了。家庭从而就成了一种约定。
原以为社会契约理论是运用到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理论,没想到卢梭也把他运用到家庭生活中。笔者不敢苟同点评人的上述看法,首先想问的就是:即使是在西方,将社会契约理论运用到家庭生活领域,有多大的接受度?“将每个家庭成员,都看作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观念,有多少人表示过赞同?要知道,有关家庭伦理的论述何其多矣,中国的杨朱比卢梭早一千多年就说过更极端的话。他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倾盆倒水的关系,生出来了,父母子女的关系就了结了。可惜,说这些狠话的,在中国行不通,在西方同样行不通。卢梭本人生了三个子女,却让社会福利院收容,这样的父亲,即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