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构造.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莫霍面作为一个明显的速度间断面,人们对它的性质的认识随着地球内部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完善。起初,莫霍面被认为是处处连续、横向均一的,但是现在很多地球物理探测结果显示莫霍面是横向不均一的,间断的,甚至有些地区是不明显的(如海岭)。在构造活动的—些造山带地区,莫霍面的形态不是—个单纯的速度间断面,而具有多层结构。莫霍面有一定的厚度,是一个速度梯度层。有些地区莫霍面可能是由—组高速和低速的薄层所组成,即莫霍面由薄层束或薄层组构成。 莫霍面的认识 莫霍面的成因: 一派认为地壳底部的岩石是辉长岩性质的,而地幔顶部则是榴辉岩性质的。莫霍面上下的岩石化学成份基本相同,只是结晶相不同,所以莫霍面是一个相变分界面。 另一派认为莫霍面是岩性界面,它把中等的铁镁岩石地壳与上地幔的超铁镁岩石(橄榄岩)分隔开。目前,多数人倾向于第二种认识,即认为莫霍面是一个岩性的化学分界面。现在,有人还提出莫霍面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造山运动后,因为地壳均衡等因素的影响,早期形成的莫霍面还有可能逸走乃至消失。 (三) 地幔 地幔是指莫霍面至2891km深度处古登堡面之间的地球部分。和地壳、地核相比,地幔的物质密度介于前两者之间,但由于地幔的体积约占地球总体积的82%,地幔的总质量在三者中是最大的,约占地球总质量的67%。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B)、过渡层(C)和下地幔(D)三个部分。 1.上地幔(B) 又可分为次一级的三个层:即盖层(B1)、低速层(B2)和均匀层(B3)。盖层的平均P波速度为8.1km/s,是固态,它与其上部的地壳一起构成岩石圈。 岩石圈地幔底界变化于60~220km处,其下有一个地震P波速度减到平均8.0km/s的低速层(B2),低速带的成因很多学者用部分熔融或断层卸载来解释,认为它可能是大部分拉斑玄武岩浆的源区,对于上覆岩石圈构造活动和演化有重要影响。因此,地质学家又把这一层称为软流圈。岩石圈和软流圈是产生地质构造的主要源地,正因为如此,人们又把它们合称为构造圈。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 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220~400km深度的上地幔下部为均匀层(B3),其中地震波(P波)速度回升到8.7km/s,物质又变得致密、刚性,温度也回归正常增长范围。 2.过渡层(C) 地幔中在400km和670km深处存在 两个不连续面,其间称为地幔过渡层(C层)。呈 固态,地震波速度变化梯度大。 3.下地幔(D) ,地幔中自670km深处的不连续面至地幔下界面(2891km深处的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称为下地幔(D层)。也呈固态,其下部地震波速度变化梯度大。 板块构造 岩石圈在软流圈上“漂移” 大洋中脊——扩张 海沟——汇聚 (四) 地核 古登堡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叫地核,是地球的内圈。地核又可以分为外核(E层)、过渡层(F层)和内核(G层)三个部分。地核与地幔的分界面,即2891km深处的古登堡面是尖锐的速度间断面,地震P波速度由地幔底部的13.7km/s突然降到地核顶部的8.06km/s,而S波不见了,密度则由5.55升到9.90s/cm3。外核(E层)处于液态或极为接近于液态,过渡层(F层)也是液态状态,波速变化梯度小,内核(C层)则是固态。 奥尔德姆绘制的P波和S波走时曲线(上图)和简单的穿过两层地球模型的波的路径(下图)。 地核的发现者—奥尔德姆(1858-1936年) 地球内核的发现者—英格·莱曼(1888~1993年) 在研究记录太平洋地震的地震图时,发现不能用地球内部一般的模型解释地震波。这种波的一个例子在图中以箭头标示。莱曼认为如果该波是从小的地球内核反射出来的,其到时就能够得到解释。 我国留美学者宋晓东等发现,地球内核相对于地幔的快速差异转动,速率为10/年 这一发现现仍有争议,许多研究说:地球外核相对于地幔的快速差异转动,速率为0.150/年 3、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 地球经过约46亿年的构造演化,演变成了具有复杂内部圈层结构的特殊的物理化学系统。各圈层之间又通过岩石圈板块运动、地幔对流和超级热幔柱(Superplume)等来实现壳—幔—核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关于其内部物质组成的元素丰度,上地壳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