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模型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模型研究 范小华 谢德体 魏朝富 (西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重庆 400716) 摘要: 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模型(REMM)是一种计算机模拟模型,它可以模拟河岸带的水文、C、N、P营养物质循环、迁移及植被的生长过程。河岸带包括三个区,REMM 允许用户定义每一个区域的不同植被类型组合,以便找出拦截污染物效果较好的缓冲带类型,模型的模拟数据可以为建立植物缓冲带控制面源污染提供决策依据。国内对河岸带的研究起步较晚,而且研究的内容侧重于定性分析,详细介绍了定量分析模型-REMM的功能、应用领域及对它的评价,并结合三峡库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REMM在三峡库区应用的可行性。 关键词: 河岸带 生态系统 模型 Study on the riparian ecosystem management model Fan Xiaohua, Xie Deti, Wei Chaofu. (College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uthwe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716) Abstracts: The Riparian Ecosystem Management Model (REMM) is a computer simulation model. It is used to simulate hydrology,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carbon (C) cycling and transport and plant growth for land areas between the edge of fields and water bodies. The riparian buffer consisted of three zones; REMM allows the user to define vegetation types for each zone in order to let the user to investigate which vegetation buffer is more efficiency. Output from REMM will allow designers to develop buffer systems to help contro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To study the riparian zone is later than abroad and the research lays particular emphasis on qualitative analysis, this article has introduced REMM model and comment on it in detail.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the riparian zone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have analyzed the feasibility of REMM applied in it. Keywords: Riparian zone Ecosystem Model 1 国内外河岸带研究现状 (1)河岸带对N、P及农药的净化机理研究。Mander等在1997年提出: N的净化机理主要是通过 N矿化、硝化作用、反硝化、植物吸收、N固定、氨挥发等方式来实现的;P的净化机理主要是通过土壤和沉淀物吸附、植物吸收、微生物吸收、泥炭吸附来实现[1~3]。(2)河岸缓冲带的功能效益、最佳宽度方面的研究。认为坡度是决定缓冲带过滤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4]。坡度越大,地表水流速越大,流经缓冲区的时间越短,因而拦截地表径流中沉积物和养分的效率就越低。(3)河岸缓冲带植被类型的研究。Shields等认为,森林缓冲带比草地缓冲带更能吸收氮素,其理由是因为氮素在陆相径流中通常是高度可溶并很容易进入地下水中,而树木根系吸收地下水中大部分氮[5]。Hill研究结果与上述观点不同,他认为草本植物与木本植物在去除沉积物方面的能力基本相当,甚至除去氮的能力比木本植物强[6]。(4)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模型的研究。本文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国内对河岸带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1)利用水陆交错带治理农田面源污染。所谓水陆交错带就是内陆水和陆地的边界,包括湖周交错带、河岸边交错带等,属于湿地系统的一部分。水陆交错带具有较强的缓冲能力,对污染物质有一定的储存和截留作用[7],水陆交错带中丰富的生物资源尤其是根际微生物的旺盛活动,能截留大量的营养物质,降

文档评论(0)

071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