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专用课件.ppt

05 中国编辑出版史:隋唐五代时期专用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初现光彩的五代刻书业 晚唐民间书坊业相对繁荣,直接导致了五代官刻和家刻的诞生。 朝廷官府与豪门大家各自挟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劲进入版印领域,从而推动了雕版印刷业的迅速发展。他们较大规模的雕印儒家经典、历史与文学书籍,大大拓展了此前民间坊刻基本局限于佛教经书、启蒙读物、日用生活杂书等相对狭窄的空间。 1.政府刻书的兴起 后唐长兴三年(932),明宗敕令国子监校正开雕的“九经三传”,史称“五代监本”,向被视为官刻之始。然而,这项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五帝,耗时22年的浩大工程,其发端正在于吴蜀坊间版印文字。 五代国子监雕版印儒家经典,作为官刻之始,其编辑出版的运作程序在后世官府刻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典范作用。首先,派国子监各经博士,将唐开成石经经文抄录下来,经仔细校读后,选用能书者用端楷手书上板,能雕字匠人以部帙为单位雕刻印版。 出版发行后,规定以后凡抄写经书,必须依照印本,不允许再出现杂抄本。同时,五代国子监刻本形成每半叶8行,每行大字16、小字21(注文)的版面行款,其与唐写本的大小、行款相近。 2.私人刻书的出现 五代监本十二经开雕不久,后蜀孟昶明德二年(935),浦津(今山西永济)人毋昭裔仕至宰相,为酬布衣未显时所立夙愿,出资雕印《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等文籍;又因唐末以来战乱不断,学校废绝,毋昭裔出似财百万营修学馆,且请板刻《九经》,开古代家刻之先风。 五代之世,官刻儒家经典流布天下,家刻也有《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禅月集》等,洋洋巨帙,独领风骚,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此时坊间的印刷活动相对沉寂。 三、科举制度的确立对编辑出版事业的影响 自汉武帝采纳大儒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经典就成了封建王朝国学的教科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由于当时的书籍都靠手工传抄,文字经常发生分歧,这给各地官学的施教和朝廷的命题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所以,东汉熹平年间(172-177),灵帝刘宏命儒臣校刻石经,立于洛阳太学。据记载,天下读书士子闻风而动,结伴联袂前往洛阳太学抄录,一时车水马龙,盛况空前。 隋文帝杨坚创立隋朝,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其享国虽然只历两代,但是隋政权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和措施,却大多为唐朝统治者所承袭。其中设立秀才、明经、进士三科,以广泛吸纳有才华的士人参政的科举制度,不但为唐王朝所沿袭,而且为后世历代封建政权所沿袭。 唐朝以九经取士,这九经为《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九经以文字数的多少分大、中、小三等:《礼记》、《春秋左氏传》为大经,《诗经》、《周礼》、《仪礼》为中经,《易经》、《书经》、《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小经。 唐代科举考试的生源主要为学馆和州县选送的生徒,即乡贡。 繁复的考试科目,众多的应试考生,对社会出版业提出了共同的要求,即必须提供足够的符合科考要求的标准文本和相关参考材料。 科举考试制度对编辑出版活动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在于参考书的编辑出版。 唐代科考,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使用多种文体,最主要的是策,其它包括诗、赋、箴、銘、论、表等,这些都需要从小进行训练。所以,从民间村塾教授开始,学童就要学习有关的经史知识和作文技法。唐五代时期出现的诸如《兔园策府》这样的类书,应与科考的这种需要有关。 五代时,北方民间村塾普遍使用“兔园策”教授蒙童,甚至普及到家藏一本的程度。“兔园策”之类的民间流传之本可能出自坊肆,也可能是手抄的,这种巨大的社会拥有量,对编辑出版业产生了极大的刺激和促进作用。所以,到了宋代,刊刻印售科举类书籍已经成为民间出版业的主要业务。 隋唐以来,科举制度作为朝廷取士的国家大典,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社会围绕科举作出了广泛的反映,形成了波及全社会的文化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科举文化。这一时期出现大量为士子应时而编纂的书籍,正是编辑出版业服务社会职能的正常反应。 第五节 唐五代时期的图书贸易 一、民间图书流通贸易的状况 隋、唐,尤其是初、盛唐时期,经济、文化事业高速发展,社会上图书的需求量和收藏量大幅度上升,古代写本的生产进入鼎盛时期,致使图书流通和贸易活动不断扩张,逐步发展。 图书的社会收藏量,可以通过公私,尤其是私人藏家的藏书

文档评论(0)

dart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