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resentation 11 录 音 袁 雅 Ludwig van Beethoven F.F.Chopin c小调第八钢琴奏鸣曲《悲怆》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作品第13号 创作于1798年至1799年初 作品献赠给他的赞助人与仰慕者 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创作背景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这是达到了贝多芬早期钢琴奏鸣曲之顶峰的杰作,也是因其戏剧性的优美旋律而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本曲无论在内容、旋律和结构等诸多方面,都渗透着一种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这也是贝多芬等德国音乐家共有的特质。 贝多芬 《悲怆奏鸣曲》这部构思雄伟、守法简练的作品以其戏剧性的力量激动人心,是作者早期奏鸣曲中的杰作。这首乐曲表现青年时期的贝多芬对不公正的人生和命运的愤慨与反抗,以及他对不平等的社会的强烈不满,也反映他对理想的热烈追求。《悲怆》这个标题是贝多芬自己取的,其原文「Pathetic」含有悲壮、感情强烈的意思。 Grande Sonata Pathetic 创作背景 它是在贝多芬面临耳聋不断加剧的折磨下创作的,当时的欧洲也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贝多芬通过戏剧性处理,用激情愤慨的个性及其独创的魅力展现了与厄运顽强斗争的形象,表现出他受到耳聋威胁时的痛苦心境。那时的贝多芬已自莱因河畔的出生地波昂迁居维也纳,以卓越的年轻钢琴家与作曲家身分赢得更大的盛名。然而大约就在这个时期,他首次察觉自己的听觉似乎出了问题。而贝多芬从 青年时期起,就被生活的漩涡一次次的冲击着。他遭受过各种曲折和不幸:早年丧母、贫困、失学、抚养弟弟和照顾父亲的生活等压力,这些生活重担过早地压在他的肩上,再加上只有二十岁就患了严重的耳病,导致这首《悲怆》奏鸣曲中某些乐段的戏剧张力以及明显的悲剧色彩,但也展现了一种强烈的新理念。 作品赏析 第一乐章,C小调,奏鸣曲式,由极慢的慢板转为辉煌的快板,在序奏中掩埋着悲怆动机。这一部分出现在第1,2,3小节中,表现出那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将精神的防线击溃的那种情形,随后的几个小节中有所缓和。如果说前面几小节是悲痛的话,那么紧接着的几小节就是悲伤。随后主部的第一主题展开,在一系列的断音爬过钢琴键盘的小字二组,小字一组后,有种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一种感情,这一部 分共有五次的持续的感情上升,可以说是热情澎湃。随后第二主题展开,这一部分轻快而富有流动感,从第65小节开始,加入了大量上波音的使用,一直持续到第90小节。随后进入发展部,总体来说在发展部从音乐中可以听见第一主题中的大量不断上升的断音,从内容上来讲,是G小调的极慢板动机进入快板而发展的第一主题,至300小节,进入曲末,在上升的断音中结束第一乐章。 个人评价 看“悲怆”的谱子时,发现谱子的开始处只记着Grave——重板,音乐中更多的是英雄气概而非“悲怆”。题目“悲怆”,隐藏着生命的磨难,流露出内心的痛苦。但音乐的本体,更多的是对不幸遭遇的“隐忍”,对命运的“挑战”和抗争,对现实的超越和升华,对理想的执着和坚定。 肖邦一共写了四首即兴曲,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作品66号,遗作)最为著名。《幻想即兴曲》这个曲名并不是肖邦自己所取。而是由后来整理的人,根据肖邦这首《即兴曲》中最能表达其性格的特点以及乐曲本身所富有的幻想气息而提名。 创作背景 在所有肖邦《即兴曲》中,《幻想即兴曲》最受人们欢迎。在肖邦所有钢琴曲作品中,也是最出名的作品之一。是充分表达出肖邦性格的杰作。众所周知,肖邦是一位具有强烈民族自尊心的爱国者,他对他的祖国、他的民族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同时,他又具有诗人的敏感、激情,所以后人赠予他“钢琴诗人”的美誉。1831年9月,当他离开维也纳赴巴黎的途中,听到反抗沙俄奴 役的起义失败和画沙陷落的消息后,他以满怀悲愤激越的心情创作了有名的c小调《革命练习曲》等作品。而到了1834年创作这首即兴曲时,肖邦的内心仍未平静下来,仍处在一种对祖国、对人民悲惨命运的无限牵挂,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憧憬之中。由于身处异乡,有家不能回,孤独、寂寞也时时侵扰着他。所有这些情调自然倾注在这首作品中。 作品赏析 乐曲的构成为复三段体式:第一段为升c小调,右手与左手以不同的节奏型急速地交合,使人产生一种幻觉;中段为降D大调,有优美如歌的旋律,把听众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美丽世界;然后回到第一段。尾声为中段的旋律在低音部反复,仿佛幻想中的世界还在时隐时现……全曲以一个长音开始,开端全是十八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十分轻巧。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如行云流水般的思 维行进,诗人一样的丰富情感。急促的节奏使人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幻觉。一段快板之后,音乐陡然放慢,节奏舒缓。如果联系肖邦在波兰革命中的那种激情以及在波兰革命失败后的那种惆怅,徘徊,但仍没有放弃的那种心情来看的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