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文学典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七章文学典型

第七章 文学典型 本章提要 文学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它除具有一般文学形象的特征之外,还比一般文学形象更富于艺术魅力,表现出更鲜明的特征性。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是典型化创造的结果。与抒情性文学相对应的典范形态是意境,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独创的理论范畴,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意象则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用以表情达意为主体的形象,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意象又是诗歌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因此,有必要对意象进行研究。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停留在把实际生活的本来面貌具体生动地描绘出来,更重要的是必须通过形象揭示生活的本质。这样的要求不是一般文学形象所能完成,只有高度概括性的文学形象即典型才能胜任。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有一类人物形象或一种情景氛围、一种情绪意念,是作者倾心描绘、集中体现着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美学影响的,如贾宝玉、王熙凤、阿Q、唐·吉诃德、哈姆莱特、葛朗台、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人物;杜甫《春望》所展现的情景氛围,张九龄的“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等诗句的情绪意蕴。这些人物、情景、情绪氛围,便是文学形象中的典型,或者说是一种具有特殊价值的形象。因此,要深入地认识文学的特征,还必须认识文学典型。 文学典型的历史发展 “典型”一词,在中国古籍中原指规范、模型标准,意谓“型”之“典”者。据?说文?①曰:“典,五帝之书也,型,铸器之法也。”段玉裁②注曰“以木为之曰模,以竹曰范,以土曰型,引申之谓典型。”在西方,“典型”一词源于希腊,原义也是铸造用的“模子”,与中国所用之意相近。较早将典型一 词用于艺术理论中来探讨艺术创作或艺术现象的是柏拉图③。典型作为艺术概念,在18、19世纪的欧洲已广泛流行。我国作为艺术概念的典型,是从西方引进的。文学艺术中的典型概念,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一般说来,大致经历了“类型化的典型”、“个性化的典型”、“个性与共性统一的典型”这样三个主要的阶段。 类型化的典型 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到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典型理论处在雏形阶段,即类型化阶段。 “类型化的典型”是早期文学艺术实践的一种理论概括,特别是希腊史诗和戏剧中典型人物的概括,注重的是人物形象的共性或普遍性的特点,其理论代表是亚里斯多德和贺拉斯。亚里斯多德认为文学艺术之所以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原因在于文学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什么是“普遍性”呢?亚里斯多德说:“所谓‘有普遍性的事’,指某一种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④,会说的话,会行的事,诗要首先追求这目的,然后才给人物起名字。”⑤又说:“刻划‘性格’,应如安排情节那样,求其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某种‘性格’的人说某一句话,作某一桩事,须合乎必然律或可然律。”⑥总之,性格与人物身分必须适合:“男人要象男人,女人要象女人,奴隶要象奴隶,上层贵族要象上层贵族。”而且“性格必须相似”,即各类人要与同类人的性格相似⑦。很显然,这种“典型”,只是一种具有普遍共性的“典型”。他关于性格“适合”身份、与一般人“相似”以及“一致”与“固定”的要求,是一种静止的、抽象的、定型化的思想,也为后世的类型化理论提供了根据。 古罗马时期的贺拉斯根据人物的身份、年龄、阶层、职业、民族的不同,表现类的性格特征。由于戏剧主要是通过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所以贺拉斯对人物语言也提出了身份、年龄、职业等类的特征,这也就是他所说的“自相一致”的原则,即所谓“或遵循传统、或则独创;但所创造的东西要自相一致”⑧。“自相一致”实质上是一种自身封闭的类型化美学原则,它强调一致性、统一性、共性,否定差异性、矛盾性、个性,是贺拉斯的统一、一致或适宜的美学前提的延伸。贺拉斯不仅提出不同的性格只能体现不同类的特点,而且把这种类的共性抽象化、定型化、甚至不同的年龄也有不同的性格模式。例如,他认为青年“就象一块蜡,任凭罪恶捏弄,忠言逆耳,不懂得有备无患的道理,一味挥霍,兴致勃勃,欲望无穷,而又喜新厌旧。”⑨成年人则“一心只追求金钱和朋友,为野心所驱使,作事战战兢兢,生怕作成了又想更改。”⑩ 而老年人是“更多的痛苦从四围袭击他:或则因为他贪得,得来的钱又舍不得用,死死地守着;或则因为他无论做什么事情,左右顾虑,缺乏热情,拖延失望,迟钝无能,贪图长生不死,执拗埋怨,感叹今不如昔,批评并责骂青年”⑾。他对人物性格的这种分析和描写要求因类定型,显然是形而上学的,肤浅的。 人物性格的始终如一、前后一致,也是法国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类型化理论的主要内容:一是古代传统人物,必须“保存其本性”,或高尚,或骄横,或凶暴,都是恒定不变的。他说:“写阿伽曼侬⑿就该写他骄蹇自私;写伊尼⒀就该写他对天神的畏敬

文档评论(0)

wujianz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