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广东人在上海-南开大学.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清代广东人在上海-南开大学

清代广东人在上海 读者看到这个题目,自然会想到本文将要叙述的内容,是上海历史地位的变化与移民,尤其是与广东人的关系。是的,本文想就此作粗浅的探讨,以了解清代广东人对上海历史的影响与贡献。 上海在清朝前期就是一个交通商业重镇,“江宁条约”被辟为通商口岸之后,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展迅速,洋务运动后,成为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徐润在1883年说:“上海自泰西互市,百业振兴,万商咸集,富庶甲于东南”。岂只富甲东南,孙世馥在《徐愚斋自叙年谱序》中说“上海为中外总枢”。清末上海商业之兴盛为全国之冠,“实为中外贸易之中枢”。在政治上上海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留恋于此,所谓“四方冠盖往来无虚日,名流硕彦,接迹来游”。维新运动主将康有为甚至有迁都上海的设想。在行政上上海虽然只是苏松太道的驻地,但实际上是一个经济政治中心。清代,主要是近代,上海地位变化巨大,发展迅猛。 上海的兴盛,除了土著居民的贡献,移民发挥了重大作用。它是一个移民城市,新的居民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安徽等省。如果我们把清代上海的发展,比作一个演员的演出,他学艺时的教师、演出中的导演、化妆师,都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外省迁民与土著共同建设了上海,广东人也是上海建设的导演之一。 广东人究竟如何在上海发挥作用,以及起了什么作用呢? 一、粤人向沪移徙及其群体 广东沿海居民,富有冒险精神,在清代,国内至各省,海外往南洋、美洲,多从事商业和做工,像潮州“舶艚船,则运达各省,虽盗贼、风波不惧也”。 粤民到上海,在清前期就不乏其人。乾隆中周硕勋主修的《潮州府志》,说到该府“妇女妆束,以航海往来苏松间,相仿者多”。这是说潮人经海道到上海,进入松江府,再到苏州。既然形成女子学习苏松人化妆的习惯,可见往来苏松的人不在少数。随着清代经济发展和粤人经商的敏感,在上海开埠之后,即意识到它是“南北仕商往来孔道,交易有无之路通,为生可以致富”。遂热衷于到上海做买卖,所以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沪上粤人激增,以后陆续增加,绝对数量很大,在上海人口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上海开埠,西方殖民主义者和商人纷纷到来,原在广州贸易的转向上海,广东的买办商人看到这种形势,与西方人同时赶往上海,有的还走在西方人前头。四、五十年代上海的中西贸易中的掮客、通事、买办有一半是广东人,甚至于达到三分之二的惊人比重。经营进出口贸易的广东商人同样极其敏感,对上海产生浓厚兴趣,易地而来。 广东人到沪,因家族、宗族、邻里关系,互相牵引,像滚雪球一样,人数越来越多。有名的买办、官僚商人徐润、唐廷枢、郑观应家族就是显例。徐润的伯父徐钰亭在沪任宝顺洋行总办;四叔徐瑞珩在沪经营绿茶业,徐润即由其四叔于1852年带到上海;徐润从叔徐关大于1855年到沪当礼记洋行学徒;1875年徐润在沪举行家宴,出席的有其堂弟扆臣、笏臣、赞臣、枚臣、揆臣及玉生、小勤、述斋等人,可知其家族在沪人口之众。香山唐廷枢、廷植、杰臣、纪常、廷庚、国泰均在沪营生。郑观应的叔父郑廷江也在上海做柯化威洋行买办。广东人到上海之多,在王韬的小说中都有了反映,《淞隐漫录》写蓟素秋是孤儿,跟随姑母生活,其姑母是粤商的妾,该商安家在上海,经常到汉口买茶,及至“赭寇南下”(当指太平军到江南),粤商携带他们返回广东。这个故事可谓粤人在沪寄居经商事实的艺术再现。 传教士晏玛太在《太平军纪事》中说50年代上海有八万广东人。八万的记载不实,当时上海没有那么多粤人,但人数亦相当可观,晏玛太才能这样夸张。据统计调查,可知清代晚期在沪的广东人数及移民中的比重,我借用邹依仁撰《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所提供的资料,制作《清末上海公共租界内粤籍人口数及在客民中比重表》于下: 年份 粤籍人数 客民总人数 粤民占客民总数的百分率 1895 1890 1895 1900 1905 1910 21013 22295 31200 33561 54559 39366 109306 143154 219306 299708 390397 413314 19.22 15.57 14.23 11.20 13.96 9.53 遗憾的是我们不知道同时期上海“华界”的人口统计数字,从而不能计算出粤人在上海整个居民中的比重。不过它在一个时期内占到客籍人口的1/5,地位是相当重要的。此后,由于邻近上海的江苏、浙江、安徽人的大量移入上海,使粤人比重逐渐下降,乃至到清朝灭亡,比重竟下降了近10%。不过这一事实表明,1885年以前,粤人在客籍中的比重要在20%以上。同时邹依仁书提供了《旧上海公共租界上海籍人口与非上海籍人口》表,我把它作了一些删节,抄录于下: 年份 上海籍人口 非上海籍人口 上海籍贯人口比重% 非上海籍贯人口比重% 1885 1890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