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始生.ppt.pptVIP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百病始生.ppt

百 病 始 生 一、病因和发病部位的关系 1、三部 之气 2、内经的发病学观点 2、内经发病学观点 ① 不得虚邪不发病。突出外因。 ② 逢虚邪未必发病。正气存内,抗邪于外。 ③ 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发病时,正虚是起主导作用的,是前提。反映了《内经》以内因为主的发病学观点,同时又不忽视外因。 参考原文 《灵枢·百病始生》:“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外邪致病传变的规律 小结、外邪致病传变的规律 1、邪由外向内逐步深入的传变规律 2、再次强调了虚邪伤人的机理 3、疼痛的发生 积的症状 (1).孙络积 部位:肠间孙络 症状与病机: 肿块可上下移动——络脉松弛,不能约束 腹胀满,腹痛——寒性凝滞而主收引,气滞不行 肠鸣——水气往来冲激 (2).阳明积 部位:阳明经 症状与病机: 积在脐膀,饱则大,饥则小——阳明经挟脐下行,属胃而受水谷之气,饱则经气盛,饥则气血少 。 (3).缓筋积 部位:缓筋 症状与病机: 积形同阳明,饱则痛,饥则安——足阳明经筋循腹布脐,饱则气壅,饥则气消。 (4).募原积 部位:肠胃之募原 症状与病机: 痛连能缓筋,饱则安,饥则痛——饱则肠胃充,津液足,脂膜润泽,故安;饥则肠胃空,津液枯,脂膜干燥,故痛。 (冲脉)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腘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伏于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 ---- 《灵枢·逆顺肥瘦》 (5).伏冲积 部位:伏冲脉 症状与病机: 触之搏动应手,放手自觉有热气下流于阴股——邪盛故热循经而下。 (6).膂筋积 部位:膂筋 症状与病机: 饥则积见,饱则积不见——膂筋附于脊背,饥则肠胃空而积现,饱则肠胃充,而积隐伏其后,故不见。 (7).输脉积 部位:输脉 症状与病机: 皮毛干涩,孔窍不通——邪著输脉,脉道闭塞,津液不能宣散于皮毛,孔窍。 病机总纲 分析 [小结·出血的机理] 见 再 A、外邪侵入,则攻毒祛邪 本草类:草河车、半支莲、半边莲、蛇莓、蛇 六谷、蛇舌草; 动物类:守宫、斑蝥、露蜂房; 矿物类:卤砂、砒霜。 槟榔、青皮、黄药子、枳实、枳壳。 本草类:桃仁、红花、三棱、莪术、 乳香、没药。 动物类:地鳖虫(虻虫)、水蛭。 D、津液凝涩,则软坚散结化痰 软坚散结:穿山甲、皂角刺、夏枯草、山慈姑; 化痰散结:胆南星、生半夏、木鳖、木馒头、海藻、昆 布等。 积的鉴别 部位固定与否; 活动度的大小; 是否有搏动感; 与进食的关系; 是否有水液波动; 其它兼见症状 . 相关文献: 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 ----- 《难经五十五难》 * 外感 风雨-----伤上部 清湿-----伤下部 内伤七情 伤脏 伤于外 起于阳 伤中伤内 起于阴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 经脉 络脉 输脉 皮毛 伏冲脉 肠胃 募原(积) 虚邪 启示:由外向内,逐步深入传变。 三、积证 ①胃肠道,与饮食关系密切 孙络 阳明之经 缓筋 膂筋 越来越深 ②肠外,募原之间,更加隐蔽 腹部积块 1、症状 启发:如何鉴别肿块 积的病因病机 外邪入侵 + 阴阳气血的逆乱 积 (厥) 寒起于足 循脉上犯 肠胃 肠外汁沫 聚结 用力过度、暴饮多食起居不节, 血溢肠外与汁沫相搏 并合凝聚 外中于寒、内伤忧怒 六输不通阳气不行 血凝津聚 积 日久 血脉凝涩 伤络 寒随气逆 日久 [小结·积证的生成] 外寒、饮食起居不节、形伤、内伤忧怒 阴阳气血逆乱 寒凝、气滞、血瘀、津停 积聚不散 积 日久 思考: 如何治疗积证? 阳络伤------衄血 阴络伤------后血 肠胃之络伤------ 内出血 -----积证 B、气滞,则破气散结 C、血瘀,则活血化瘀 后世具体运用 A、外邪侵入-------攻毒祛邪 B、气滞-------破气散结 D、津液凝涩-------软坚散结化痰 C、血瘀------活血化瘀 E、顾护正气 *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