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货币改革失败和银两地位的巩固.docVIP

明代货币改革失败和银两地位的巩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货币改革失败和银两地位的巩固

明代货币改革失败和银两地位的巩固 前言 明代中叶,经济领域发生一大变动.北宋以来政府发行纸币的历史走到尽头,货币制度进入银钱并用(或称银钱平行本位、钱钱两本位、银铜复本位)时期.长期以来,学界认为这一币制的基本特点是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白银货币化及其影响是研究的焦点①,当时货币流通的配角---铜钱,则备受冷落②. 在此次币制变革中,白银是赢家和主角,但抛开银、钱两种货币的竞争,难以理解货币流通演变的实际状态.彭信威[1] 453、黄仁宇[2] 421都指出明代铸钱少且私劣钱泛滥是白银成为主要货币的重要原因,但一直缺少专门研究.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关注这一问题.刘光临强调盗铸钱对规范铜钱的排挤才是白银取代铜钱的真正原因[3],黄阿明注意到明人关于某些地区不用钱的议论[4].然而,主要的疑点并未解决,大量明代史料揭示的不行钱之地和小数用银的情况,与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成说大相径庭.从铜钱危机入手,剖析货币流通演变的地域差异和银两的实际流通方式,避免简单化的认识和笼统的讨论,是解开上述疑点,全面了解明代币制变革的关键. 一、宋金以来铜钱危机的形成和沿续 明代的币制变革,是宋金以来货币制度内在矛盾的演化结果.在世界货币史上,中国古代币制的突出特点是贱金属货币铜钱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政府发行的唯一铸币.作为贱金属货币,其缺点非常明显:一是大量使用不方便,长途搬运成本高昂,有斗米运斗钱之说;二是币材受到铜矿产量制约,又与日益增加的生活用铜竞争,周期性发生钱荒;三是手工铸钱的技术条件下,币值低微导致铸造费用畸高,如不能持续获得大量低于市场价格的铸材,或高溢价发行铜钱,铸钱必然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北宋时期,铜钱铸造量达到历史高峰,危机也隐隐浮现.一方面,相继确立四川、陕西、河东等发行铁钱的特殊货币区.另一方面,铜钱有了新的竞争对手,纸币(交子)始发于铁钱区,徽宗时一度在包括京师在内的淮河以北广大地区行用.白银的货币性也在增强,开始取代绢帛的地位.到南宋与金的对峙时期,纸币和白银的势力大为扩张.在南宋,铁钱区沿长江以北连成一片,并禁用铜钱,以防流入金国境内,后又向南延伸到京湖区(京西南路,荆湖北路).币制变化重点在纸币,突破了铁钱区(四川交子,淮南交子)限制,先后发行东南会子、湖北会子、关子等多种区域性纸币[5].此外,白银在财政收支和私人支付上的使用又有长足进步[6].在金国,前期用铜钱,但渐趋短缺,私铸泛滥,在币材不足的情况下铸造铜钱又造成官民交困;后期主推纸币(交钞、宝券),铜钱被限禁流通,大量销熔为铜器或运往国外.随着纸币滥发和战乱加剧,白银经常用作大额交易支付的媒介和价值尺度,政府曾铸发承安宝货银锭.宋金时期,铜钱虽然遇到其它货币的挑战,只是出现局部危机.但铜钱铸造量从北宋的高峰迅速跌落,孕育着更深远的危机.由于铜器需求猛增,外贸导致的巨额流出,到南宋末期,杭州等大城市铜钱短缺,小额交易中不得不以鑞牌、铅牌等替代.多种货币较量的结果,是元代确立专用纸币(中统钞),禁止铜钱、白银流通的货币政策. 禁令在长江以南的南宋旧地未能完全贯彻,铜钱仍有流通.至大、至正年间,两度解禁,铸发至大、至正通宝,意在与纸币子母相权,维持钞价,对白银也曾解禁,但维持不久,又恢复禁令[7].宋金元以来的钞、钱、银三种货币的矛盾,正是明初货币政策面对的首要问题.朱元璋的第一个选择是铜钱,包括(称帝前的)大中通宝和洪武通宝.洪武八年(1375)才发行宝钞,与铜钱兼行,禁止民间以金银物货交易.与前代相比,大明宝钞更快地陷入滥发贬值的恶性循环.为维持这一财政工具,洪武二十七年(1394),诏禁用铜钱……悉收其钱归官,依数换钞,不许更用(《明太祖实录》卷 234,洪武二十七年八月丙戌).从各地发掘的洪武窖藏看,此次禁钱压力之大,来势之猛,前所未见①.在洪武、永乐朝的高压政策下,贬值的宝钞(从十文到一贯共六等)尚能在小额交易支付中替代铜钱,不见复申钱禁.但大额交易中仍有白银流通,故洪武三十三年(1400)、永乐元年(1403)、永乐十七年(1419)、洪熙元年(1425)多次重申金银或白银禁令.至宣德年间,虽屡经整顿挽救,宝钞大有难以为继之势,政府继续严禁金银,但驰布帛米麦交易之禁[8].铜钱的流通应已复苏,因为宣德八至九年(1433-1434)曾铸造宣德通宝. 四百多年来政府推行纸币的历史在明正统年间落幕.明英宗即位,驰用钱之禁,欲使宝钞铜钱兼行②.亦不再厉行银禁,正统时各地多有赋税折银的规定.禁令既然放松,民间自然不肯用钞.对徽州土地交易契约中使用通货的统计表明,除正统元年(1436)一例注明钞数而以谷物成交外,其余以银为主,辅以绢布谷物[9].在京城,民间交易纷竞铜钱,不复以钞为事.景泰元年(1450),宝钞局停止造钞.此后,大明宝钞变成货币幽灵,仅用于某些政

文档评论(0)

ailuojue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