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7拉深工艺讲义
7 拉深工艺
本章内容:主要内容为筒形件的拉深工艺;一般了解阶梯形、锥形、球形、盒形和其他不规则形状的薄壁形零件的拉深工艺。
本章难点:筒形件的拉深工艺计算与工艺方案制定。
图7.1 多种拉深件
拉深——将平面毛坯或半成品,在模具上加工成为开口空心件的冲压工序,又称为拉延、引伸、延伸等。
可分为:变薄拉深与不变薄拉深。
(1) 直壁回转体制件 如易拉罐、电池壳、金属药瓶和起动器壳等;
(2) 曲线回转体制件 如搪瓷盆、汽车灯壳和炒锅等;
(3) 直壁非回转体制件(盒形制件) 如计算机接口固定架、饭盒和水斗等;
(4) 曲面非回转体制件 如汽车覆盖件。
7.1 拉深变形过程的分析
7.1.1 拉深的变形过程
图7.2 拉深过程 图7.3 拉深变形
1—凸模 2—压边圈 3—凹模 4—工件
实质:凸缘变形区(D-d)板料在径向拉应力和切向压应力联合作用下,沿径向不断被拉入凹模洞口,形成筒侧壁的过程。
图7.4 拉深中板料的转移
7.1.2 拉深过程中板料的应力应变状态
图7.6 分析制件各部分的应力、应变状态图 7.5 硬度和壁厚沿筒壁纵向变化
拉深后一般规律:
底部略为变薄或基本不变;
壁部上段增厚,越靠上增厚越大;
壁部下段变薄,越靠下变薄越多;
底部转角稍上处,严重变薄,甚至断裂。
拉深毛坯划分为5个区域:
1区——平面凸缘区:主要变形区,两压一拉。
最外缘部分,易失去稳定而拱起,称为起皱
2区——凸缘过渡圆角区:两压一拉 当凹模圆角半径过小时,
在此处就会出现弯曲破裂。
图7.7 应力沿半径按对数曲线分布 图7.8 拉深起皱
3区——筒壁区:凸模的拉深力要经由筒壁到凸缘部分。
单拉,产生微小的纵向伸长和变薄。
4区——底部圆角过渡区:两压一拉。危险断面区,破裂或过度变薄。
5区——筒底区: 作用于底部圆角部分的拉深力,使材料承受双向拉应力,
厚度略有变薄,可忽略。
拉深中主要的破坏形式是起皱和拉裂
7.1.3 凸缘变形区的应力分析
特点:
(1)径向受拉、切向受压
(2)径向应力σ1最大值在内边缘 (r=r0)处,
(3)切向应力σ3最大绝对值在在外边缘,σ3max=-1.1σs
(4)当R=0.61Rt, 有|σ1|=|σ3|,
当R 0.61Rt,|σ1||σ3|,ε1的绝对值最大,厚度减薄;
当R 0.61Rt,|σ1||σ3|,ε3的绝对值最大,厚度增加.
(5) σ1max与σs、ln(Rt/r0)两者的乘积有关。
σs增大使σlmax增大;1n(Rt/r0)减小使σ1max减小。综合结果:
图4—5曲线是在一定的材料和一定的拉深系数m(m=d/D)下作出的,如果给出不同的材料和不同的拉深系数便可得到很多曲线(如图4—6)。根据这些曲线的 可得下式
m —拉深系数 (m=d/D) A、B—系数,其值见表4—1。ψb与σb关系见表4-2。
(6)σ3max只与材料有关
7.1.4 筒壁传力区的受力分析
筒壁所受的拉应力由以下各部分组成:
(1)凸缘材料的变形抗力σ1max。
(2)压边力FQ产生的摩擦力:
(3)克服凹模圆角的摩擦阻力:
(4)克服材料绕过凹模圆角的弯曲阻力:
可近似认为σ≈σb。
于是由弯曲引起的拉应力为
σw=σb/[(2rd)/t+1)。
筒壁的拉应力总和为
因为
所以上式又改为
或
7.2 拉深件的质量分析
7.2.1 起皱
起皱最严重的瞬间:当时刻。
1 影响因素
(1)σ3max屈服强度,σ3max是随拉深的进行而增加,
从而增加失稳起皱的趋势。
(2) 板料的相对厚度t/D
尤其是凸缘的相对厚度t/(Rt-r0),t/(Rt-r0) 越小,越易起皱。
t/(Rt-r0) 随拉深的进行而增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