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猪隐孢子虫的研究进展
猪隐孢子虫的研究进展
摘 要: 隐孢子虫病是一种全球性的人兽共患病,猪隐孢子虫病世界各地均有报道,严重威胁着人类和动物的健康。本文对猪隐孢子虫病的病原分类、虫体形态和生活史、流行病学特点、诊断、防治等方面目前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为猪隐孢子虫病的有效防制提供参考。关键词: 隐孢子虫;猪隐孢子虫病;分类;流行病学特点
1907年著名寄生虫学家Tyzzer 在作小鼠粘膜组织切片时发现大量虫体,并定名为小鼠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muris),1912年Tyzzer在小鼠小肠中查到相似虫体,但认为是另一种虫种(C.parvim),因为该虫种比C. muris小而且内生发育阶段局限于小肠上皮。1955年Slavin报道C.meleagridis感染火鸡小肠出现急性临床症状,其特征是严重腹泻,但死亡率低,首次证明隐孢子虫的强致病性。在腹泻犊牛小肠中检测到隐孢子虫后更进一步引起兽医的兴趣(Panciera et al.,1971;Meuten et al.,1974)。
许多报道描述了隐孢子虫病的临床症状:哺乳动物水样腹泻,鸟类感染出现腹泻或卡他性呼吸道症状,爬行动物胃炎(鱼也可能如此),减少日增重和降低饲料转化率为主要特征,[1-5],虫体主要寄生在肠道和胆囊[6]。本病流行比较广泛,不仅散养猪感染严重,而且集约化养殖场猪感染率也比较高。不同年龄段的猪对隐孢子虫均易感,对断奶前后的仔猪危害更大,易与其它肠道病原混合或继发感染表现明显临床症状,是仔猪腹泻的一种重要病原。育肥猪和种猪虽然不表现症状,然而是重要的病原携带者[7-13]。临床上分温和性、中度到急性感染三类。健康个体(尤其犊牛)无症状感染报道也较多。在其它病例中,持续性感染与严重的慢性疾病相关,尤其在蛇和免疫缺陷的哺乳动物(即先天性或后天获得性免疫缺陷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个体)。隐孢子虫现在被认为是无处不在,而且是免疫活性或免疫缺陷脊椎动物重要的肠道病原(O’Donoghue,1995)。1976年在严重水样腹泻的两个病人中查到隐孢子虫感染,在随后几年中陆续报道了其它一些病例,绝大多数涉及到先天性免疫缺陷或经历免疫抑制治疗的个体。1982年,具有正常免疫功能的健康人群因与感染隐孢子虫的犊牛密切接触而爆发隐孢子虫病,以及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发生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即爱滋病(AIDS)的病人中长期感染隐孢子虫并且发生几例病人死亡的报道,进一步引起医学界重视。在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感染隐孢子虫普遍出现中度至严重的临床疾病。在许多健康人群中隐孢子虫无症状感染检出频度增加(O’Donoghue,1995;Currrent and Giarcia,1991)。
目前隐孢子虫病已被列入世界最常见的6种腹泻病之内。世界卫生组织(WTO)于1986年将人的隐孢子虫病列为爱滋病(AIDS)的怀疑指标之一[14]。当前,对隐孢子虫病的研究成为全球寄生虫学领域研究的热点。
文献报道的隐孢子虫有16个有效种(Fayer et al.,2005;Ryan et al.,2004;xiao et al.,2004),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隐孢子虫分类中的应用,也发现一些具有独特遗传特性的基因型,如C.parvum(鼠)基因型(Morgan et al.,1998)、C.parvum (鹿)基因型(xiao et al., 2000)和C.parvum (雪貂)基因型(Sulaiman et al.,2000)。用于隐孢子虫分类的基因主要以18SrRNA和HSP70基因为主(Morgan et al.,1998;Sulaiman et al.,2000)。另外,更易变异的内转录rDNA间隔子(ITSI和ITS2)(Morgan et al.,1999;Carraway et al.,1996)、乙酰辅酶A合成酶基因(Morgan et al.,1998)、COWP基因(Spano et al.,1997)、二氢叶酸还原酶-胸苷酸合成酶(dhfr-ts)基因(Vasquez et al.,1996)、血小板反应蛋白-相关黏附蛋白(TRAP-C1和TRAP-C2)(Peng et al.,1997;Spano et al.,1998)、Actin B-tublin、POLY-T和一些未鉴定功能的基因片段(Bonnin et al.,1996;Caccio et al.,1999)等也用于隐孢子虫基因分型的遗传标记。另有一些基因如GP60’double-stranded RNA已用作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分析的遗传标记(Xiao et al., 2001;Margarida et al .,2003)。
1 分类 隐孢子虫属于原生动物界顶复门孢子虫纲球虫亚纲真球虫目艾美耳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