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色谱分析法
色谱分析法概论 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浙办 孙忠涛 主要内容 概述 色谱法的分类与发展 色谱过程与基本原理 基本类型色谱方法及其分离机制 色谱法基本理论 概述 色谱分析法简称色谱法或层析法(chromatography),是一种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分离分析方法。 从20世纪初起,特别是在近60年中,由于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及薄层扫描法的飞速发展,而形成一门专门的科学——色谱学。色谱法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成为多组分混合物的最重要的分析方法,在各学科中起着重要作用。 诺贝尔化学奖 历史上曾有两次诺贝尔化学奖是授予色谱研究工作者的: 1948年 瑞典Tiselins 电泳和吸附 1952年 英国Martin和Synge 分配色谱 1937~l972年 12次诺贝尔奖的研究中,色谱法都起了关键的作用。 起源 色谱法创始于20世纪初,1906年俄国植物学家Tsweet将碳酸钙放在竖立的玻璃管中,从顶端倒入植物色素的石油醚浸取液,并用石油醚冲洗。在管的不同部位形成色带,因而命名为色谱。管内填充物称为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冲洗剂称为流动相(mobile phase)。随着其不断发展,色谱法不仅用于有色物质的分离,而且大量用于无色物质的分离。虽然“色”已失去原有意义,但色谱法名称仍沿用至今。 色谱法分类 一、按两相所处的状态分类 色谱法分类 二、按固定相的几何形式分类 1.柱色谱法 2.纸色谱法 3.薄层色谱法 色谱法分类 三、按分离原理分类 1.吸附色谱法 2.分配色谱法 3.离子交换色谱法 4.尺寸排阻色谱法 5.亲和色谱法 色谱过程与基本原理 一、色谱分离过程 该过程主要利用试样中各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具有不同的溶解和解析能力;或不同的吸附和脱附能力;或其它亲和性能的差异。 色谱过程是物质分子在相对运动的两相间分配“平衡”的过程。混合物中,若两个组分的分配系数K(distribution coefficient)不等,则被流动相携带移动的速度不等—差速迁移,而被分离。 分配系数: 达到分配“平衡”后,组分在固定相(s)与流动相(m)中的浓度(C)之比为分配系数(K)。 色谱过程 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一 一.分配色谱法 分配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在固定相或流动相中的溶解度差别而实现分离。其固定相为液体,GLC和LLC都属于分配色谱法范围。 溶于流动相与溶于固定相的溶质分子处于动态平衡,平衡时浓度之比(严格应为活度比)为狭义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溶质分子在固定相中溶解度越大,或在流动相中溶解度越小,则K越大。在LLC中K主要与流动相的性质(种类与极性)有关,在GLC中K与固定相极性和柱温有关。 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二 二、吸附色谱法 吸附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对固体表面活性吸附中心吸附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其固定相为固体吸附剂,大部分GSC和LSC都属于吸附色谱法。 吸附过程是样品中各组分的分子(X)与流动相分子(Y)争夺吸附剂表面活性中心(即为竞争吸附)的过程。 吸附平衡可以表示为:流动相中组分的分子Xm与吸附在吸附剂表面的n个流动相分子Ya相置换,组分的分子被吸附,以Xa表示。流动相分子回至流动相内部,以Ym表示。吸附平衡常数称为吸附系数(Ka),可近似用浓度商表示: 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三 三.离子交换色谱法 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被分离组分离子交换能力的差别而实现分离。其固定相为离子交换树脂,按可交换离子的电荷符号又可分为阳离子交换树脂和阴离子交换树脂。 以阳离子交换色谱为例说明分离机制。R为树脂骨架,树脂表面的负离子(如SO3-)为不可交换离子;其正离子为可交换离子(H+离子)。当流动相中携带有正离子出现时,发生交换反应(见第2章)。交换反应达平衡时,以浓度表示的平衡常数称为选择系数(selec- tivity coefficient;Ks),即 式中RX+为交换到树脂上的阳离子,X+为在流动相中的游离阳离子。Ks与离子的电荷和水合离子半径、流动相性质和pH、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 四.空间排阻色谱法 空间排阻色谱法根据被分离组分分子的线团尺寸而进行分离。其固定相是多孔性填料凝胶,故此法又称为凝胶色谱法(gel chromatography),也称为分子排阻色谱法。该色谱法按流动相的不同分为两类:以有机溶剂为流动相者称为凝胶渗透色谱法 (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GPC);以水溶液为流动相者为凝胶过滤色谱法(gel filtration chromatography,GFC)。 凝胶色谱法的分离机制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