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doc
日本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鉴于日本70年代经济特征与我国现状的某些相似性,我们可以从中吸取其成功的经验应用于我国经济转型,同时总结其失败的教训,避免在转型过程中犯同样的错误。
中国改革不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更需要借鉴发达国家位于同样转型阶段时的发展经验。本文以日本为例,基于“新常态”的三个判别特征,判断出日本进入同样发展时期为20世纪70年代。
东亚国家判断
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复杂而曲折。1956-1973年,日本保持了18年的经济高速增长,迅速走出二战废墟。1968年从经济总量上完成了追赶欧美的任务,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GDP总量排世界第三,人均GDP为4000美元。之后随着工业化目标的实现,日本迈入成熟发展阶段,增速有所放缓。1973年,在日元被迫升值与石油危机的双重冲击下,出现断崖式经济增长,经济增速由上年的8%突降为-1.2%,为战后首次负增长,并在此后20年间保持5%以下的低速增长直至1990年代泡沫破灭,经济增速再度降至1%以下,此后日本经历了20年“寒冬”。
根据图中GDP增速趋势,可将日本战后经济分为三个阶段:1956-1973年为高速增长时期,GDP年均增速为9.70%;1973-1990年为稳定增长时期,GDP年均增速为4.26%;1990-2015年为低速增长时期,GDP年均增速再度降至0.86%。其中1973年与1990年为经济增速变化的关键转折点。
在1945-1955年的战后恢复时期,日本劳动密集型产业复兴,1956-1973年高速增长时期,资本密集型产业迅速复兴,1973-1985年稳定增长时期,技术密集型产业崛起。
根据表1的具体数据,第一产业所占GDP份额由1955年的19.9%降至1970年的6.12%,再到1990年不足3%。第二产业占比由1955年的34.93%不断上升,此后15年始终保持在40%以上,并于1970年左右达到峰值44.55%,之后逐渐下降到1990年的38.55%。第三产业处于稳步上升的过程,由1955年的45.17%上升到1975年的54.13%,再到1990年的58.91%。
可以看出,1973年为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转折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增速放缓,产业内部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第三产业增加值高速增长,对GDP的贡献率不断攀升。
综合上述在GDP增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增速动力转移角度的分析,判断出,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经济状况与当下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状况十分吻合。
发展放缓原因解析
从时间来看,日本经济进入稳增长时期的转折点年份是1973年,与世界性石油危机发生的时间点重合。因此,一般理论认为,石油危机使日本告别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石油危机尽管使得日本进口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生产成本的上涨导致消费投资的萎缩,使日本战后首度经历经济负增长。但外部冲击无法解释以下两个状况:一是石油危机之前已出现经济增速放缓;二是,日本通过淘汰高能耗产业等措施完成产业结构升级,率先摆脱石油危机,但此后经济“永久性”放缓。以上两点说明:外部冲击只是日本经济转折的触发点而非根本原因。
20世纪70年代已经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末尾阶段,世界性技术进步在此期间放缓。本文选取美国与德国作为世界先进科技发展水平的代表。由于此时美德TFP增长率放缓,表明世界处于技术进步的低谷期。作为“重模仿,轻研发”的技术引进国,日本不可避免地遭受技术增速放缓的冲击。
同时,日本对技术的吸收并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降低。这主要由日本与发达国家技术水平差距日渐缩小所导致。类似于劳动与资本的边际报酬递减原理,当日本处在战后恢复的初期,技术进步空间广阔,新兴产业的发展带动总需求的增加,高额回报率使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强,进一步推动技术研发。但是,技术进步速度会随日本与发达国家间技术差距缩小而降低。一方面,接近世界尖端水平的科技难于掌握,对自主研发的能力要求很高,而当时日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另一方面,美德等国不希望把尖端科技出售给潜在竞争者。
结合日本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资本增速放缓原因可归结为成本上升导致资本回报率下降。
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日本迎来刘易斯拐点,低成本劳动力从农业转到工业,过程劳动力完全枯竭。劳动力供给的减少推动劳动力成本进入长期上升通道。到1990年时,日本制造业每小时劳动报酬甚至已达美国1.76倍。
战后日本急于追逐经济的高增长,却忽视环境治理。长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伴随着高能耗和污染物的高排放,这一时期日本生态破坏严重,公害泛滥,引起极大关注,居民对生态环境的高要求推高了企业成本。一方面,企业被迫增加污染治理的支出,包括污染治理费用和环保技术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