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doc

流动儿童教育与社会排斥   摘要: 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相比以往的社会排斥理论具有多重优点。从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分析框架看,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获得不足是对流动儿童能力的剥夺。由于教育方面的社会排斥会给流动儿童造成多方面的消极影响,因此,应该制定支持性措施、治疗性措施和根本性措施等,以消除对流动儿童教育的社会排斥。   关键词: 能力取向; 教育公平; 流动儿童; 社会排斥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6   教育是个体获得知识、价值观和技巧三方面发展的工具和手段。[1]152儿童作为未来社会的主力军,其获得适当的教育,既是增强个人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整合的重要手段。有鉴于此,世界各国普遍重视教育的作用,并把教育作为儿童福利的重要方面。早在1989年,联合国大会就通过了旨在保护儿童权益的《儿童权利公约》,国内的义务教育法也对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做出了明确规定。但是,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中,乡城转移劳动力的随迁子女(笔者把他们叫做流动儿童)却常常缺乏这一权利,主要表现为:流动儿童没有取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受教育地位,得不到有品质的教育资源,导致教育权的丧失,成为边缘化的一个庞大群体。教育权的丧失会给人们造成多重弱势,如导致文化资本的薄弱、社会网络的分隔、贫困的生产与再生产等。本文以社会排斥为概念工具,采用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分析流动儿童是如何被排斥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之外的。这既是在中国背景下对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的检验,又是对流动儿童教育问题认识的深化。首先回顾社会排斥理论,接着介绍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然后用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观点分析流动儿童教育,最后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一、文献回顾   社会排斥概念起源于对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法国的一些政治家、活动家、官员、新闻记者和学者从意识形态上模糊地提到穷人是“被排斥者”(the excluded)。[2]1974年,法国学者René Lenoir明确提出社会排斥概念。[3]自此至今,社会排斥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依然是一个非常容易被使用、模糊的、多角度的和边缘宽广的概念,[4]且存在着多种研究视角和研究范式。如Silver在对西欧和美国有关社会排斥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之后,概括出社会排斥的三个范式:团结范式、专业化范式和垄断范式。[4]Levitas提出,社会排斥概念及其理论在传播过程中形成了三种话语,分别是“再分配话语”“道德底层阶级话语”“社会整合主义话语”,并指出被排斥者问题的根源在于“无收入”(no money)、“无道德”(no morals)、“无就业”(no work)。[5]此外,Markku Jahnukainen和Tero Jarvinen提出了社会排斥研究的三种视角:古典自由主义视角、团结视角和马克思主义视角。[6-7]上述研究视角或研究范式对系统理解社会排斥理论有很大帮助,但当把这种社会排斥话语或视角用于教育研究时,其所具有的过度概化、排斥的原因和结果不明确等缺点就显现出来。当然也就较难理清社会排斥的具体过程、提出有效的解决对策,也较难用于教育公平研究中。所以,森的能力取向社会排斥理论就被作为一种替代的理论模式而逐渐受到重视。   森指出,社会排斥思想的真正意义在于强调了其关系特征所引起的能力剥夺以及贫困。[8]他采用两组单独且互斥的概念来解析社会排斥与能力剥夺之间的关系。(一)建构性(Constitutive)社会排斥与工具性(Instrumental)社会排斥从排斥所导致的影响是直接的抑或间接的角度,森区分出建构性社会排斥和工具性社会排斥。所谓建构性社会排斥是指,作为一种剥夺,会给受排斥者产生很大直接影响的社会排斥类型。森以无法与别人交往或参与社会生活为例,指出这会直接恶化一个人的生活状况,给受排斥者带来很大的直接影响。这是社会排斥的建构性影响的例证。   与建构性社会排斥相对,工具性社会排斥通常不会直接给受剥夺人造成损失,但会间接导致其他一些严重的后果。森采用信贷市场的例子来说明工具性社会排斥。森指出,在某些人看来无法利用信贷市场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机会利用信贷市场进行融资,那么他所遭受的这种机会剥夺会通过各种因果关系引致其他形式的剥夺,如收入贫困、无法抓住有利的机会。工具性社会排斥不同于建构性社会排斥,其所具有的排斥属性不是内在的,而是外生于自身的。[8](二)积极(Active)排斥与消极(Passive)排斥森认为,上述的建构性社会排斥与工具性社会排斥之分只是各种区分中的一种。[8]另一种有用的角度是通过判断导致排斥的要素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来区分的,据此,森将社会排

文档评论(0)

sis_lxf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