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知识
2.2.8 氯化铵 (NH4Cl) HR:三级 物理性质:白色具有吸湿性的固体或晶体,有咸味。 安全须知:中等毒性,对眼睛具有强烈的刺激性。 2.2.9 氢氧化钠 (NaOH) HR:三级 物理性质:白色、固状、团块状、粘性或可溶解粉末。 安全须知:摄入一般毒性,对皮肤、眼睛、黏膜有腐蚀作用。 三、危险化学品职业危害的预防 3.1 职业病危害因素和职业病 3.1.1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其来源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危害因素存在于劳动过程、生产过程、生产环境中,具体来源如下: (1)劳动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劳动组织和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作息制度不合理。 劳动强度过大或劳动组织安排不当。 人体个别器官或系统过渡紧张,如视力紧张。 不良的人机因素,如不良的劳动体位。 (2)生产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化学因素:有毒物质,如铅、一氧化碳、煤尘。 物理因素:异常的气候条件和工作环境,如高温、高压、低温、低压、紫外线、噪声、振动。 生物因素:霉菌、布氏杆菌。 (3)生产环境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生产场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如厂区总平面布置不合理。 缺乏必要的安全卫生技术设施,如缺乏适当的机械通风、人工照明灯。 缺乏安全防护设施,如缺乏防尘、防毒、防暑降温、防寒保暖等设施或设施不完善;防护器具、个人防护用品等不足或有缺陷。 3.1.2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用条件 职业病危害因素能否引起职业性损伤,取决于作用的条件。 (1)接触机会 若作业环境恶劣,职业病危害严重,可是劳动者不到此环境中工作,也就没有接触机会,就不会产生职业性损伤。 (2)作用强度 主要取决于接触量。接触量又与作业环境中有害物质浓度和接触时间有关,浓度(强度)越高,接触时间越长,危害越大。 (3)毒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 (4)个体危险因素 某一人群处在同一环境,从事同一种生产劳动,但每个人受到职业性损少的程度差别较大。 遗传因素:如过敏的人容易受有毒物质的作用。 年龄和性别:青少年、老年和妇女对某些职业病危害因素较敏感,其中尤其要重视妇女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生产劳动对胎儿、哺乳儿的影响。 营养状况:营养缺乏的人易受有毒物质的影响。 文化水平和习惯因素:有一定文化和科学知识者,能自觉预防职业性损伤。 生活上的某种嗜好:如饮酒、吸烟。 3.1.2 职业病 (1)职业病: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统称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2)分类: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职业病范围共有十大类115种职业病。其中尘肺13种,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职业中毒56种,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职业性皮肤病8种,职业性眼病3种,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职业性肿瘤8种,其他职业病5种。 例如:电焊工尘肺、汞及其化合物中毒、锰及其化合物中毒、砷及其化合物中毒、氯气中毒、氨中毒、硫化氢中毒、中暑、接触性皮炎、痤疮、溃疡、化学性皮肤灼伤、化学性眼部灼伤、噪声聋、砷所致肺癌、皮肤癌等。 3.2 综合防毒措施 3.2.1防毒技术措施 防毒管理教育措施 采用隔离操作 改革工艺 生产过程的密闭 通风排毒 3.2.2个体防护措施 呼吸防护:防毒面具 皮肤防护: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手套、口罩、眼镜等。 消化道防护:搞好个人卫生。 3.3 危险化学品中毒急救 (1)救护者的个人防护 中毒发生多由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人体。因此,救护者在进入危险区抢救之前,首先做好呼吸系统和皮肤的个人防护,佩戴好供氧式防毒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