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选编.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君子以为文,百姓以为神 楼宇烈先生的归纳,“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 《礼记·曲礼》:龟为卜,策为筮。卜筮者,先圣王之所以使民信时日、敬鬼神、畏法令也;所以使民决嫌疑,定犹与也。“ 儒家认为,鬼神之事,必须放在人事之后。对于利用卜筮、鬼神之事蛊惑人心者,儒家立有严厉的措施予以禁止,甚至可以判为死刑。《礼记·王制》说:“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这些反映了“上薄拜神教”的人文精神。 儒家又以天理人欲之分,重在强调个人的心性修养,从而养就“以理制欲”、“重义轻利”、“不为物役”的人格品味,反映了“下防拜物教”的人文精神。 五、明心见性 直指人心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平常心是道 人间佛教 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 生命主体的流转与解脱 五蕴:色、受、想、行、识 心:心王(识)、心所法 意:意识、末那识 识:六识、七识、阿赖耶识 涅槃、法身 天台宗观心论:次第三观、一心三观 初观分:从假入空观,也叫二谛观。从能所、真假、破用等方面,智顗解释了为什么“从假入空”叫作二谛观。这也叫“空观相”,属于慧眼位。智顗认为,二乘及通菩萨定多而慧少,虽能入初观分,但不见佛性。 第二观分:从空入假观,也叫平等观。平等观是相对初观分“不用假法”而言,主张“破空病还用假法”。所以,这也叫“假观相”,属于法眼位。智顗认为,别教菩萨慧多而定少,能入第二观分,但也见不了佛性。 第三观分:中道第一义谛观,也叫二空观。前两观分别用空、用假破除执著,第三观需要双遮双照初观分与第二观分,以便悟入中道。所以,这也叫“中道观相”,属于佛眼位。智顗认为,入第三观分就能见佛性。 智顗:次第三观属于方便渐次意,一心三观才是属于“不次第观” ,在“一心”中同时圆证“入空观”、“入假观”、“中道观”,在“一念心”里达到“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具足十法界、千种性相。这在《法华文句》里被称为“圆觉”。一心三观,是圆教利根菩萨修习的内容。 故称“圆融三观”。 三谛圆融 根据《中论》三是偈,智顗将之改为“三谛偈”。 《中论》偈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此即诠真谛;亦名为假名,即诠俗谛也;亦是中道义,即诠中道第一义也。此偈即是申摩诃衍诠三谛之理。 也就是说,“因缘所生法,即空即假即中”。“三是偈”因此变成“三谛偈”。 (《四教义》卷2) 仁者心动 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行由品第一 P31) 拈花微笑:以心传心 《五灯会元》卷一: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见性成佛 六祖惠能(638-713), “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主张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守心看净) 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住生心) 顿悟法门(见性门) 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 《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般若品第二 P53)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佛即是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 “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疑问品第三 P68) 无相为体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 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定慧品第四 P79-80) 无念为宗 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般若品第二 P53) 六、平常心是道 马祖,法名道一。他说: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道。[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行] “如何是平常心?”答曰:“要眠即眠,要坐即坐。”……“饥来吃饭,困来即眠。” 永远的菩萨道 持平常心,做本分事 悲智双运 般若波罗蜜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恒顺众生 结束语:中国文化的精神与特质 重视人文精神:礼乐文明 讲究得意忘言:易简工夫 喜欢开放包容:殊途同归 三教合流:

文档评论(0)

希望之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我是一名原创力文库的爱好者!从事自由职业!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