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烹饪化学.ppt
烹饪化学 主讲教师:田秀红 简 介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水和无机盐 第三章 脂类 第四章 糖类 第五章 蛋白质 第六章 维生素 第七章 酶 第八章 风味化学 第一章 绪论 一、《烹饪化学》的研究对象 烹饪原料及产品→→→ 自然界一切与吃有关的物质 二、《烹饪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给烹饪带来的影响 →→→正面和负面 1、研究烹饪原料及产品中的物质成分与烹饪加工相关的重要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形成和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及营养价值所起的作用。 2、研究在烹饪加工中食品物质成分的相互作用规律和对这些规律加以利用和控制的方法,即如何利用这些规律或控制这些规律。 3、研究形成和保持烹饪产品的色、香、味、形的基本知识。 4、研究提高营养成分使用价值或减少营养成分损失的因素、条件及确定合理烹调工艺方法的原理。 三、开设《烹饪化学》的目的 1、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2、为能动地控制和变革烹调工艺技术条件和方法奠定必需的理论基础。 3、掌握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科学方法和技能。 思考题 1、简述烹饪化学研究的内容。 2、结合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举例说明烹 饪化学对烹饪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性。 要求: (1)学习过程中,注意体会、理解。 (2)作为学年论文,题目自己拟定。 (3)文稿打印,期末之前交。 (4)计入期末成绩。 第二节 食品的一般化学成分及其在烹调过程中的变化概述 一、食品的一般化学成分 水分 无机盐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不同的食品含量不同,称为食品的一般化学成分。 二、烹调过程中的食品成分变化 食物的烹调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成分的变化是多种多样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成分的损失程度也不相同。 烧、盐渍时水分损失大。 脂肪在加热时部分流出。 蛋白质在受热时一般损失较少。 在蒸煮食品时,可溶性成分(盐类、糖类、维生素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1、水分的变化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命现象都必须在水参与下才能完成。 在大多数生物体内,水分的含量都超过任何一种物质成分,通常可占体重的 2/3左右。 水在生物体内不同部位其含量差异也很大。 水分变化的几种形式: 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发; 保水:有些过程则需要保护原料水分。如肉食品原料的挂糊上浆,目的是保护原料中的水分不丢失; 脱水:有的过程又要脱去不必要的水。如盐渍和焯水等方法, 目的是为了除去肉类原料的腥膻之味和某些蔬菜的涩苦之味。 2、无机盐的变化 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已知有50多种,除少量元素参与有机物的组成外,大多数元素均以无机盐即电解质形态存在。 虽然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总平均含量不超过5%,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而蔬菜中的无机盐又是人类获得无机物质营养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生物体内已经发现的,为人体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如Fe、Zn,Mn、Mo、Co等更是引人注目。 无机盐变化的几种形式: 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也被溶解出来。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经测定,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P46%;若切断煮沸:Ca25%,P53%。 增加:有时成品中也有无机盐增加的情况,如用硬水煮饭钙、镁会增加,用铁锅时,铁也会增加。 污染:水污染、土质污染、空气污染、烹饪器具污染都会使烹饪原料及成品中的有毒元素增加,造成污染。 3、蛋白质的变化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是生物体系生命现象的体现者。 一般动物体内含蛋白质较多,如牛肉含15~21.5%,鸡蛋含13.4%,猪肉含13.3~18.5%。植物体的蛋白质多积聚于贮藏养料的种子部分,如大豆含蛋白质多至33.4~40%,小麦含13.0%,马铃薯含2.0%,菠菜1.8%。新鲜植物的组织中一般只有0.5~3%。 蛋白质变化几种形式: 变性作用 →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 →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 胶凝作用 →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 羰氨反应 →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 4、糖类的变化 糖亦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有机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一般占植物干重的50~80%;而在动物体中的含量,仅占动物干重的2%以下。 是生命运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人类的膳食中,来自糖类的能量占60~70%。 糖类变化的几种形式: 焦糖化反应:糖类在加强热(熔点以上)时,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会变为深色物质,即发生焦糖化,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加速这种变化。 羰氨反应:糖类在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时,糖类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本章提要.ppt
- 机动 目录 上页 下页 返回 结束.ppt
- 机器人药片吉他网络太阳镜帐篷.ppt
-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ppt
- 柔软整理.ppt
- 沈丘县2014年中小学教师学科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远程培训 .ppt
-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全员远程培训.ppt
- 测试技术.ppt
- 燃烧 与 灭火.ppt
- 生产计划与控制上机实验.ppt
- 2025年工业互联网SDN在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中的优化应用报告.docx
- 2025年尾矿资源高效处理与生态修复综合评价报告.docx
- 纺织服装行业智能化生产对企业管理变革影响研究报告.docx
- 光伏电站智能化运维设备寿命管理与2025年发电量增长策略研究.docx
- 金融衍生品市场创新产品风险防范与合规管理2025年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连锁品牌新市场拓展区域市场品牌合作模式创新报告.docx
- 2025年汽车后市场用户消费行为洞察报告.docx
- 2025年柔性电子器件在柔性电子标签包装领域的应用与发展趋势报告.docx
- 2025年家居涂料绿色创新——环保型涂料研发进展与市场推广前景分析.docx
- 创意美术蚂蚁搬家课件.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