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雪白的墙课件.pptVIP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件雪白的墙课件

雪白的墙 梁小斌 走近作者 1979年10月,《诗刊》发表《中国,我的钥匙丢了》《雪白的墙》等作品,它们后来被列为新时期朦胧诗代表作,选入高中语文课本。1984年提出“必须怀疑美化自我的朦胧诗的存在价值和道德价值”,其间创作《断裂》组诗。近年出版思想随笔集《独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说》等。2005年被中央电视台评为年度诗人。 写作背景 诗人梁小斌写于1980年《雪白的墙》是对经历十年浩劫人们心灵的一次真切呼唤。 文革之后,人们从劫后余生的创痛中复苏,开始憧憬美好的生活,并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作者从一个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他看到一个工人在粉刷那个曾经脏乱不堪的围墙,虽然他工作很吃力,但面带微笑,因为它遮盖了那些污言秽语。那个曾经在梦中出现的洁白的墙如今就出现的眼前,它比牛奶还要洁白。我要去告诉所有的小朋友不要再在上面涂抹,永远让它洁白。这是发自儿童内心的呼唤,发自心灵深处的爱。 反复朗读诗歌,想一想,有些相同的词句,是否应该读出不同来? 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 第一句侧重“我”,是“我”早晨去买蜡笔,是“我”看见了雪白的墙,刷墙的叔叔是对“我”微笑,强调了小孩那种急于向妈妈分享发现的快乐与自豪感; 第二句侧重“雪白”,眼前雪白的墙与记忆中肮脏的墙形成鲜明的对比,且下文有多个“洁白”与之相呼应; 第三句侧重“看见”,此“看见”不仅仅是视力之所见,还有向往与憧憬的含蕴。 诗人运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这个深刻的主题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和《雪白的墙》两首诗表达内容各有何侧重? 一个是表现“文革”中,对正在发生事件的真实再现;一个是“文革”后的回顾反思。 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视角有何不同? 不同之一:《这》选取一个生活场景的定格,表现疯狂的时代热潮下,个人的惶恐与无助; 《雪》通过对“雪白的墙”这一意象的反复咏叹,暗示内心的创伤,表达对明天的憧憬。 两首诗的表现手法、视角有何不同? 不同之二:《这》以亲历者的口吻,将读者带到离别的第一现场,使诗歌有一种直接的冲击力、感染力; 《雪》以孩子的视角和口吻,倾诉内心的新奇感受,读来质朴自然却耐人寻味。 有人说这首诗是象征主义的诗,你同意吗? 是 诗歌直接映射了文革那个年代和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全诗看似写墙,而事实上句句都是诗人对于渴望幸福,逃离痛苦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的表露。 之所以说这是一首象征主义的诗歌,关键点是要知道作者笔下的墙与作者在当时社会生活中所见的墙的同异。同:二者都是墙。异:后者仅仅是一堵普通的墙,前者却是文革时期写大字报,使“爸爸不在了”的墙。以后者写前者,这是一种象征。 用儿童的视角反映对文革的反思有什么好处? 强烈的“伤痕意识”在该诗中有着具体而明确的表现。诗中的“我”怀着童心向妈妈述说了他所看见的粉刷一新的雪白的长长围墙,然后“我”面对此情此景,脑海中浮现对过往的回忆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诗人着眼于一点,思路纵横,在形式上又毫无雕琢之感,语言运用上没有押韵,全以一个儿童的口语道出,读起来亲切和谐,平易自然,与诗所表现的儿童情绪相吻合。全诗以有机的整体创造了亲切感人的艺术境界。 有人说一首好的诗歌,往往具有音乐与绘画的特征。从本诗可以看出这种特点吗? 从音乐来谈。一是钢琴曲式,一般是由四个部分构成:呈示部、展开部、对比部、再现部。而其中又有一种曲式叫做回旋曲式,即A-B-A-C-A。在梁小斌的这首诗中运用了这种典型的音乐的表现手法。 “文革”时期,没有洁白的墙,只有肮脏,上面涂满了粗暴的字。那时人与人之间缺乏友爱和温暖,而只是相互仇视和践踏。可以说,“雪白的墙”和“肮脏的墙”分别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时代,分别象征着文明与野蛮,理智与蒙昧。 语言品味 一、口语化叙述式的语言 以倒叙的语句开头:“妈妈,/我看见了雪白的墙。”紧接下去,以叙述式的语言展开对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经过的描述。叙述过程中,诗人采用的口语化语言,明白晓畅,符合一个儿童的口吻。 二、日常的意象 诗人选取的多为细微、日常的、更具有私人性的意象,如“蜡笔”“墙”“牛奶”等,以此来表现复杂的个人意绪或重大社会历史主题。对此梁小斌解释:“一块蓝手绢,从晾台上落下来,同样也是意义重大的。给普通的玻璃器皿以绚烂的光彩。从内心平静的波浪中觅求层次复杂的蔚蓝色精神世界。”这种诗观,较早显示了对诗歌日常场景的重视。 *朝阳周添法工作室 * 梁小斌,1954年生于合肥,山东荣成人。1972年毕业于合肥市第32中学,同年开始创作诗歌。1976年参加

文档评论(0)

haihang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