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意象比兴与诗体文学(《蒹葭》)讲解.pptVIP

03意象比兴与诗体文学(《蒹葭》)讲解.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03意象比兴与诗体文学(《蒹葭》)讲解

生活层面:情话>情诗 赵孟頫:“我为学士,你为夫人。岂不闻陶学士有桃叶桃根,苏学士有朝云暮云。我便多娶几个吴姬越女,无过分。你年纪已过四旬,只管占住玉堂春。” 管夫人:“你侬我侬,忒杀情多。情多处热似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 问题:蒹葭是怎样的芦苇? 蒹:没有长穗的芦苇; 葭:初生的芦苇。 时令转换 白露为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 白露: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更是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以及酉月的起始;时间点在公历每年9月7日到9日,反映出由夏到秋的季节转换。按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时序开始进入秋季。 《礼记》:“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孝纬经》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公历10月23日左右,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意象与情感 文学意象:自然节令与风物描写。 典型情境:隔水相望,可望不可即。 写作体验:如何进行语言转换?如何利用意象的组联关系? 文字的纹理 蒹葭——草本植物(芦苇),秋天(白露),露水在《诗经》中常喻男女关系或婚姻。营造氛围:露水凝为霜,触动抒情主人公思念“伊人”之情。深秋清晨河滨图景烘托怀想“伊人”心情。 在水一方——隔水相望。 溯洄、溯游——两番模拟,历尽艰难,不计反复。 文字的纹理 所谓——带有不一定性,是传说?是听说?是幻觉? 宛在水中央——追求,梦幻,幻灭。 “宛”——似有似无,虚无缥缈。姚际恒《诗经通论》:“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模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 清·刘淇《助字辨略·自序》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而虚字其性情也。” 问题一:《蒹葭》的情感密码 我之独见 问题:《蒹葭》的奥秘:为什么一直写蒹葭的茂盛(苍苍、凄凄、采采)? 关键词:变与不变 写白露,写到了三态(固态、气态、液态)的变化,借白露的三态变化,写难以自持,自伤心事,邂逅难永。 从时间维度上写思念:“白露为霜”,季节的变化意味着岁月的变迁;“白露未晞”,黑夜和白天,意味着一天的心路历程;“白露未已”,瞬间即永恒。后面用动作写心理,富有象征意味。在在寻觅,触目皆是对方的影像,是从空间上写感情的强度。 关键词:变与不变 借蒹葭意象的不变,写对方的影像,念兹在兹,永远那样,散发着青春的活力。那实际上是心灵层面定格的印象,就像是人生初见的高峰体验。 “变中不变”,执着难忘。借变写不变,借变的无可逆转,无法自主,写感情的宿命,无以自持。时空场都是感情的磁场。企慕的背后,最打动人的,就在于体现了宿命感。 比兴的内在逻辑 蒹葭和白露的关系,意味着:看似依存,却原来只是邂逅的幻梦啊。由此生发出无限的企慕和惆怅。这其实就是本体和兴体,内在的逻辑关联。 问题二:如何理解“在水一方” ? 此在与彼岸:这里意味着高山深水。在现实生活里,可能就是无法穿越的年龄、家世、容貌、地位等等的沟壑。 当然“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都是关联感情的波澜,试图追寻对方的所自、所在、所往。都是写对方的不知所往。写感情的失落,无所依凭。 其实一首好诗,有很多想象的空间,有很多空白点。 从这个意义上说,《蒹葭》也可以说是一首真挚隽永的朦胧诗。 主题一说 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今人苏东天在《诗经》辨义中阐析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那个贤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就‘道阻且长’、‘且跻’、‘且右’,意思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就‘宛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沚”,意思是治国有希望。” 主题二说 二是“招贤”说。姚际恒的《诗经通论》和方玉润的《诗经原始》都说这是一首招贤诗,“伊人”即“贤才”:“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或谓:“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 主题三说 三是“爱情”说。今人蓝菊有、杨任之、樊树云、高亨、吕恢文等均持“恋歌”说。如吕恢文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由于此诗所写之本事无从查实,诗中的“伊人”所指亦难征信,故而以上三说均难以最终定论。在这里,我们姑且先把它当作一首爱情诗来解读。 郭沫若译文 我昨晚一夜没有睡觉,/清晨

文档评论(0)

002251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