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案 黄玮供参习.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兰亭集序》公开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高一语文组:黄玮 华师附中南海实验高中 2010年12月 学习目标 知识:了解序文的写作特点,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的意义。 能力:1.理清课文内容层次 2.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情感: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教学步骤 一、导入 ??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以书法艺术名扬百世的《兰亭集序》。王羲之。  《兰亭集》中的诗,到了现在,除了搞专门研究的人外,一般人了解甚少,而王羲之这篇序却声名远播,流传千古,除了它书法上的极高成就外,恐怕也有其内容上的原因。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 明确: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批判了时人的人生虚化的思想,认为生就是生,死即死,不可等同视之。 介绍背景: 东晋时人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意志消沉,不求进取,认为人生无常,生死等同。 (先概括东晋时期的这种风尚,再谈为何会有这种思想。)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最黑暗的时代,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是保全性命。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思想虚无。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生就是死,死就是生,即所谓“一死生,齐彭殇”。 3、思考: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昔人 时人 同痛“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后人 六、总结: 作者由兰亭盛会写起,极写盛会之乐。可大凡美景盛会,都易引发人的愁思和感慨,面对兰亭美景,不由兴尽悲来,感慨万千,进而展开议论,抒发了“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之情,由己悲人,沟通古今。全文情景交融,文简而意深,不愧为千古名篇。 结束语: 今天,我和同学们在这样一个时刻,一起聆听了王羲之面对生命的悲叹。王羲之虽然逝去了,但他的书法艺术却永远散发着魅力。他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兰亭集序》,我们,又该为我们的后人留下什么呢?这是这节课我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再诵读一遍课文,体味王羲之的人生态度。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七、作业:课外思考拓展 文章最后一句“后之览者,亦有感于斯文。”我们今天读他的文章,已经是后之览者,应该有许多的感悟,结合历史人物,谈谈你是怎样认识王羲之对人生的感悟的,你对人生有什么新的体悟? 人生苦短,人之共叹。但大多数却经受了人生的考验,创造了瑰丽的人生。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抒发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决心。 苏轼:人生如梦,却表达的恰恰是建功立业的渴望。 李白虽“人生在世不称意”,却高唱“长风破浪会有时”。 毛泽东叹“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板书设计】             乐美景事                    痛                     悲 “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附:儒、道与魏晋士人的死生观:   生命的短暂: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王勃《滕王阁序》)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儒家: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儒家重视人的社会存在和现世存在,认为道德仁义远较个体生命重要,思考现世生活远较思考死亡重要,对死亡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的态度,从而忽视了个体生命面对死亡时所应有的态度。西汉以后,经过统治阶级改造的儒家思想一统天下,士大夫将以仁义道德为核心的伦理观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作为自我价值的最高实现,希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和人生价值,他们面对死亡所表现也是儒家那种视而不见的风范。   道家:   “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庄子·德充符》)   “生死存亡为一体”(《庄子·大宗师》) 道家的庄子对死亡则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他在自己的著作中大谈特谈死,“死生”一词在《庄

文档评论(0)

dart00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