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改的几个论题.ppt

  1. 1、本文档共5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数学教改的几个论题.ppt

例8 无理数概念的教学 六、如何理解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螺旋上升既有数学概念发展史的依据,也有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依据; 螺旋上升应该体现“必要性”,如函数概念必须螺旋式学习,但平面几何的螺旋不应该是“先实验几何,论证下次再说”; “螺旋式”可能产生的问题是重复学习,例如统计与概率的不适当重复问题; 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必须得到“螺旋上升地重复”——“隐性知识”,“可以意会不可言传”,要经历“渗透——概括——应用”的学习阶段。 例9 概念的多元联系表示中体现的螺旋上升 比例关系: 算术——比和比例、百分数、比例尺; 代数——各种“率”,实际问题; 平面几何——线段比和比例、相似形等; 解析几何——斜率、线性方程; 统计与概率——统计图表、频率与概率。 当利用基本的几何概念(如相似)和代数概念(如线性关系)引入比例概念时,学生对比例关系的理解就会更深刻。 七、“不是教教材,是用教材教”? 现象:脱离教材,大量使用教辅; 原因:教材内容“简单”,不足以应付中考;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创造性使用教材”的意图有误解;有的教师不善于或不愿意花大力气研究教材。 我的看法 “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脱离教材”,是针对“照本宣科”的; 教材的“基础性”与中考的“选拔性”有目标差异,但学好教材一定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教师的主要精力应当放在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内容上。 理解教材是当好数学教师的前提,而“理解教材”的第一要义是“理解数学”:了解数学概念的背景,把握概念的逻辑意义,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方法,挖掘知识所蕴含的科学方法、理性思维过程和价值观资源,区分核心知识和非核心知识等。 课本、课本,一科之本。课堂教学应“以课本为本”。 教辅资料不能作为教学依据;布置教辅资料上的题目时,教师自己应该先做一遍,题目不配套时,对学生学习会有大干扰。 例10 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概括过程的设计 目的:解直角三角形 课题的引入:从实际需要看(如比萨斜塔的倾斜问题);从数学内部看(以往讨论了直角三角形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边与角有没有确定的关系)。 定性考察: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可知,Rt△中,除直角外,任意给两个条件(至少一个是边),其余唯一确定。 “定量化”的过程设计 从最熟悉的直角三角形开始:无论 Rt△的 大小如何,30°所对的边是斜边的一半(本质特征)。 思考:由这个比值能干什么?——当∠A = 30°时,已知斜边可求∠A的对边,反之也可。 及时巩固:等腰直角三角形中,锐角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多少?由这个比值能干什么? 推广到一般:给定锐角A,∠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否为一个确定的值?(注意引导学生理解条件——什么不变、什么变) 下定义,用符号表示。 辨析定义:(1)∠A为Rt△ABC的锐角, △ABC的大小可以变化,但∠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不变,即对于每一个锐角A都有唯一确定的比值与之对应,这个比值叫做∠A的正弦;(2)符号sinA的理解——一个由A唯一确定的数,例如sin30°=0.5;(3)sinA的取值范围;等。 概念的应用:给直角三角形的边,求正弦值。——掌握用定义解题的基本规范。 教材的编写意图 如何提出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已经研究过什么,还可以研究什么; 从定性到定量——数学的普遍方法; 从学生最熟悉的问题开始; 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旧问题新解释,数学发展的一种思路; 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 使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完整过程。 八、重结果轻过程的危害是什么?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思想方法孕育于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思想”是概念的灵魂,是“数学素养”的源泉,是从知识到能力的桥梁;“过程”是“思想”的载体,是领悟概念本质的平台,是思维训练的通道,是培养数学能力的土壤。 没有过程=没有思想; 没有思想就难以理解概念的实质; 缺乏数学思想方法的纽带,概念间的关系无法认识、联系也难以建立,导致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缺乏整体性,其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等“功能指标”都会大打折扣。 没有“过程”的教学把“思维的体操”降格为“刺激—反应”训练,是教育功利化在数学教学中的集中表现。 例11 平行线的判定 ——过程中体现的思想性 复习:(1)在“相交线”中,我们是如何展开研究的? 研究线索:从定义(获得研究对象)——图形的性质(同一类图形的共同本质特性)——特例(垂直) 研究内容:四个角的位置关系、大小关系;特例的“特殊性”——邻补角相等时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不垂直时有两条),垂线段最短。 (2)“三线八角”的研究过程是什么?其中的关键是什么? 与相交线的研究思路一样,对“两条直线AB、CD被第三条直线EF所截”构成的八个角的位置关系进行分类。 位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