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治--从流行病谈起.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疾病防治--从流行病谈起

陳建仁 教授 學歷 美國Johns Hopkins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理學博士 ------------------------------------------------------------------------------------------------------- 現任 國立台灣大學教授 ------------------------------------------------------------------------------------------------------- 簡歷 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 學術榮譽 國科會傑出研究獎(1986-1996)、特約研究人員(1996)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Fogarty國際研究獎(1989) 美國流行病學學院Overseas Fellow(1989)、Fellow(1993) 長杏醫學研究獎(1990) 聯合醫學研究獎(1992) 教育部特優教師獎(1992)、學術獎(1997)、國家講座(1997) 傑出人才發展基金會傑出人才講座(1995-1999) 衛生署衛生獎章(1996) 中央研究院院士(1998 ) 台灣癌症基金會防癌研究傑出獎(1999) 臺灣醫學會杜聰明紀念演講獎(2002) ------------------------------------------------------------------------------------------------------- 學術專長及研究領域: 流行病學、預防醫學、公共衛生 疾病防治-從流行病談起 生、老、病、死是一個人生命的必然歷程,瘟疫、戰爭、饑饉、滅亡也一再在人類歷史上重演,人類與疾病的抗衡是永恆的競賽。 前言 嚴重急性呼吸道徵候群(SARS) 愛滋病 中老年疾病,也是流行病 壹、前言   生、老、病、死是個人生命的必然歷程,瘟疫、戰爭、饑饉、滅亡也一再在人類歷史上重演,人類與疾病的抗衡是永恆的競賽。從原始時代直到二十世紀末,傳染病的流行蔓延,影響了人類的遷移、民族的興衰、戰爭的勝敗、社會的榮枯、文化的起落、政體的變革、產業的轉型、文明的發達和科技的進展。因應著傳染病的一再侵襲,從十九世紀中葉起,公共衛生的重要性逐漸被人類所體認,進而展開一系列的衛生運動,環境衛生、水肥處理、飲水供應、病媒管制、隔離治療、港滬檢疫等,即使在微生物學說建立以前,已成為防制傳染病流行的策略。   公共衛生是基於社會正義與人道關懷,透過有組織的政府與民間力量,積極從事於全民促進健康、預防疾病、適切診療、身心復健、延長壽命、提昇生活品質的科學與藝術。公共衛生視社會是一個生命體,任何個人都像是肢體,是葡萄樹的枝葉,是社會網絡的節點。任何肢體受到傷害,其他的肢體也一起受苦;任何節點有所缺失,整個網絡也受到動搖。像預防接種與寄生蟲病診療,就是要透過集團免疫力的提昇與傳染源的降低,來減少其他嬰兒受到感染的危險。健全的社會來自於健康的個人,每個人都是傳染病流行網上的一個節點;愈多人擁有免疫力或協助阻斷傳染,社會暴發流行的風險也愈低。   傳染病防治的歷史過程,一再顯示醫藥研究發展的艱辛與貢獻。從簡納的發明牛痘接種、雷汶虎克的發明顯微鏡、柯赫的發現結核桿菌、巴斯德的研發狂犬病疫苗、羅斯的發現瘧蚊傳播瘧疾、佛萊明的發現抗生素、到葛杜塞克的發現感染性蛋白粒子,都證明唯有透過鍥而不捨的鑽研,才能夠有效釐清傳染病源、傳染途徑、預防對策和治療方法。中國歷代在傳染病的防治上,往往未能掌握傳染病源的特性、鑑別診斷的標準、傳染散播的途徑;大多數的醫藥研發,都僅限於症狀徵候的緩解。既缺乏有效殺死傳染病源的藥物,也沒有遏止傳染散播的可行對策,因此只能在瘟疫的陰影中渡過苟延殘喘的宿命。為了積極面對未來與日俱增的傳染病挑戰,如何充實探討傳染病的研究能力,如何強化抗傳染病藥物的發明製造,如何建立密切合作的全球防疫網,如何普及全民防疫知識與能力,都是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管制傳染病流行的方法包括: 以預防接種,提升全民免疫;加強國際疫情監控,以防範未然;加強邊境檢疫,以期決戰境外;落實病例通報,以掌握契機;提升實驗科技,以及早確定診斷;落實隔離治療與醫院感染管控,以阻絕擴散;強化接觸者追蹤及居家與職場檢疫,確實管制病媒及其滋生源,以中斷傳染鍊;供應安全衛生飲水,避免傳染。要防制傳染病應該要有彼此包容、接納、扶助的社會關懷,建立「罹患傳染病不是天譴」的除罪化觀念,避免傳染病被污名化、病人被標籤化,發揮「人人為我、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