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问汝平生功业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我最尊敬的文人苏轼(上)
一、? 前记
苏轼应该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一位文人,他的故事几乎妇孺皆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历久不衰。苏轼也是文人最痴迷最喜爱的文化人之一,他的惊世才华,人生经历和人格魅力令人神痴心醉。他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画作品,也留下了极为翔实的史料,让后人有充足的条件来研究他,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
文学大师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一文中,明确倡言“三代以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可见苏轼在后世文人心目中的地位,虽然这儿仅仅说出了文学地位,但高超的绝世的文学才华是以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为基础的,这几个人,尤其是苏轼,即使没有如此惊世的文学才华,仅是他的道德人格也足以使他名垂千古了。而对苏轼评价比较全面的是另一位大师林语堂先生,他的评价非常有趣也非常地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先生的这段话,概括了苏轼所有可能的身份,但在他的笔下对苏轼的描述还是太过理想化了,因为苏轼还应有一个很重要的身份:一个苦难者。?
这一点,苏轼自己没有忽略掉。在《自题金山画像》一诗中,他自己概括了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在苏轼的一生中,政坛上大起大落,落差令常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中的主题,一生漂泊,暮年投荒,他经受了无数的磨难。然而他仍然能够用诙谐的语言总结自己,足见坡公胸襟之坦荡。其中“闻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一句,即是自嘲也是自我肯定,贬谪在这三州期间是他政治上最为失败,生活上遭受苦难最多的时期,却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高峰时期,更是他人生精神升华到极致对人生意义哲思体会最为深刻的时期。正是因为这个时期才成全了苏轼,成全了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超然人生的文人士大夫的最高精神境界。
实际上,苏轼是一个真正的全才,他代表了宋代各种文化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他本人也是一个人格魅力四射,政治上济世悯农,刚正直言的人,他儒释道三教圆融,对人生意义有独特体会,他的超然旷达和乐观率真更是令无数人倾倒,有一种人不管在当时还是后世,都是令人瞩目和激赏的,具有这种独特人格魅力的人很少,而苏轼恰恰就是最耀眼的一个。
二、黄州前的苏轼
公元1036年,苏轼生于四川省眉山县,父苏洵,母程氏。父亲为他取名“轼”是颇有深意的,在于告诫他人生不可太直露,要有所“外饰”,苏轼一生孝顺父母,唯独在这一点上“有改于父道”了,他为人直挚坦率,与人交谈亲疏都吐以肺腑之言,结果一生屡遭贬谪,历尽灾难。另外,他还有一个平生最引以为知己和挚友的弟弟,苏辙。
生于富饶美丽,名人辈出,文化氛围浓郁的四川,苏轼从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文化熏陶,陈子昂,李杜,初唐四杰以及高适、岑参、刘禹锡、白居易等人都和四川有着不解之缘,站在这些巨人的肩上,苏轼终于成为有宋一代文化上的集大成者,而四川的钟灵毓秀也给了他无穷的灵感。也许,只有这样一片土地才能孕育出这样一个人,当人杰地灵独集于一个人身上的时候,旷世奇才就诞生了。
苏轼兄弟二人从小就受到很严格的家庭教育,在父亲的严厉监督下,他终日苦学不辍,直至五十年后在海南还梦到父亲监督他读书的情景:
???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计功当毕《春秋》余,
??? 今乃粗及恒、庄初。恒然悸悟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 ——《诗集卷四十一·夜梦》
母亲程氏亦是出身书香之门,她仁慈果敢,有很好的文化修养,在督促和教授儿子读书的时候,她善于言传身教,曾与年幼的苏轼有一段关于范滂及范母的有名的对话,苏轼有志为范滂,程夫人就毅然愿做范母。有了这样的家庭影响,加上蜀中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的陶冶和他自己的天资聪颖,苏轼成长为一个才华卓著的青年,他光辉的人生历程即将开始,惊人的文学天才即将横空出世。
1056年,苏轼与弟弟苏辙随父亲赴京城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兄弟二人双双考中。第二年,苏轼又和弟弟参加了礼部考试,考题是《刑赏忠厚之至论》,就是这篇文章,使当时的文坛领袖、主考官欧阳修大为激赏,拔擢在第二名。此后,欧阳修热情奖掖苏轼,赞叹“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更三十年,无人道着我也!”欧阳修以一代宗师的身份提携后进,一时间使苏轼名满天下。而苏轼也不负其厚望,在文学上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乃师。就在苏轼兄弟同科进士及第一举成名之际,母亲程夫人病故,于是回家守制二十七个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