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下森林断想》自改讲义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内容。 2、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3、品味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在写作中借鉴。 自学指导一 1、听读课文,积累词语,注意体会作者的感情及其变化。 2、画出一句你最欣赏的文句,并说说摘选的理由。 自学指导二: 2、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本文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 教师提示:请大家从理清思路人手探究本文采用了什么写法,全文分为三部分。(批注在书上) 小结 从理清思路入手,我们可以看出本文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作者去寻觅地下森林,其次凭想象叙写地下森林怎样在逆境中诞生、成长,最后写它的胜利。但我们可以感觉到文章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 第一部分(1~2段):点明地下森林的特点——奇特,表达作者的感受——惊讶。 第二部分(3~20段):描写地下森林形成 的历史,突出其艰辛的特点。 第一层(3~8段):写火山爆发。地貌面目全非,所有生命毁于—旦。 第二层(9~20段):这部分极写环境的恶劣和地下森林生长的艰辛。 第三部分(21~27段):描写亲眼所见地下森林的状貌。表达作者景仰之情。并揭示悟出的深刻哲理。 自学指导(三) 赏析第一自然段 课堂检测: 1、摘抄你最欣赏的段落。 2、模仿22自然段句式写一段话。 3、摘抄文中叠词,课后词语。(各两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继续赏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哲理美。 2、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3、抒情散文和说明文的区别。 自学指导(三): 1、本文不是简单的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小组讨论) 小结 自学指导(四) 借助资料,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和作者个人思想烙印? 本文写于80年代初,正是“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经历过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回首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敏感的作家们带着这样的心态观察社会与自然现象,都会自然而然地将所感所悟与社会生活和社会心理大背景结合起来。 张抗抗是从那些大是大非的岁月中走过来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们。都有很沉重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从他们那一代人甚至几代知识分子和正直人们的骨子里散发出来,那是没办法克服的。张抗抗怀有远大志向而羁于田垄之间。有才华却长期被湮没,正如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 2、.阅读86页《地下森林》,比较两文的写法。 课文运用想像,描写几万年之前和几万年之中发生的事情,大部分是作者的猜想,未必有事实依据,而且语言充满激情,运用多种修辞方法,显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而短文则是平时的写来,不带感情色彩,没有运用修辞方法,句式也没有什么变化,都是 陈述句、判断句。 导入 洞天福地 导入 世外仙境 导入 苍山叠翠 导入 迷幻世界 导入 谁持彩练 导入 沉舟侧畔 导入 冰清玉洁 导入 银装素裹 导入 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的是镜泊湖的地下森林,又称火山口原始森林,属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深山中。 这里是一座死火山,海拔1000米左右。 据科学家考察得知,这些火山口由东北向西南分布,在长40公里、宽5公里的狭长形地带上,共有10个。它们的直径在400米至550米之间,深在100米至200米之间。其中以3号火山口为最大,直径达550米,深达200米。 火山口底比较平坦,里面暗藏着火山熔洞。熔洞内气温反常,酷夏有薄冰,严冬有清泉。 这里林木蔚然深秀,云烟缭绕,阵阵冷气夹着清香扑面袭来,使人神志飘忽,不知是在天上,还是在地下。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一首对火山峡谷和地下森林的赞歌--《地下森林断想》 。 导入 地下森林断想 张抗抗 作者简介 张抗抗,1950年生,浙江杭州人。1963年考入杭州一中。1969年到黑龙江一国营农场当农工,在那里生活了8年。1972年10月在上海《解放日报》上发表第一篇小说《灯》。1975年出版反映边疆农场建设和知青生活的长篇小说《分界线》。 1977年入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爱的权利》,反映在新的历史时期,青年们对不同的婚姻爱情的认识与追求。从此以后,她一直将思考的重心放在当代青年事业与爱情的矛盾冲突上。1986年出版了长篇小说《隐形伴侣》,在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展示了一代知青辗转矛盾的内心历程,运用细腻的精神分析手法,揭示了他们内心的创伤和追求。 后来在中国作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任职,成为专业作家。1988年英国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