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传统大木架构的特色.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湾传统大木架构的特色.ppt

從福建到台灣大木結構 華梵大學 助理教授 葉乃齊 §1.緒言 1-1唐山司傅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仰賴原鄉的福建所流傳來的傳統營造技術。 晚清之前,台灣缺乏能工巧匠:「工匠之稱巧者鮮矣,是以富豪建造,大抵聘良工於對岸,以台匠為助手...」 因此修建廟宇或富豪宅邸,多聘祖籍原鄉之良工,稱之為唐山司傅。 研究者,經常遭遇幾個問題: (1).現存遺構形式與興建年代可信否?且每修建頻仍,二十年至五十年就一大修。 (2).台灣的建築形式,是否直接反映了大陸的建築形式? (3).原鄉與台灣間工匠因來往而交流,手法開始交雜。使得原本祖籍原鄉手路分野清晰的狀態產生變化。 (4).永遠是福建原鄉早於台灣移民點嗎? 1-2 三種研究脈絡 §2.第一譜系(歷時性結構) 2-1穿鬥式四種結構發展歷程 一種以人類學理論來詮釋歷史的長續期(long-duration)發展概念 穿鬥式結構:華中、華南一帶 由簡而繁的型態:可以視為從原始到文明的歷史過程。 (1)兩倒水屋坡(2)分艙隔間式建築型態。 洪文雄試圖用「穿鬥式建築」的概念來陳述這種建築型態,而將之分類成: (1)柱子腳茨 (ㄊㄧㄠ├ ㄚ ㄎㄚ ㄘㄨ└) (2)架筒茨 (ㄍㄚˋ ㄍㄚ├ ㄘㄨ└) (3)大茨 (ㄉㄨㄚ└ ㄘㄨ└) (4)廟堂 (bㄧㄜ└ ㄉㄥˊ) 第一譜系的柱子腳茨類型 第一譜系的大茨類型 第一譜系的架筒茨類型 第一譜系的廟堂類型 2-2 扁作與圓堂 洪氏論點似乎涉及: 架筒茨到大茨:橫梁構材大量使用扁形方木 大茨到廟堂:逐漸倚重了圓木的斷面抗彎矩強度。 古老的福建木構造遺跡 五代福州華林寺大殿 五代之前閩地長期受忽略,發展不及南越的兩廣地區 唐末王潮、王審知帶領淮南固始軍民,經分水關入閩為文化開發之始。 早期集中在建州的閩北,以及福州的閩東地區。然後泉州,再至漳州一度北撤,長汀發展則較遲。 扁作 圓堂 閩北壽寧南陽民居 浙江紹興民居 閩北壽寧南陽民居 福州華林寺大殿 泰順薛宅橋 福州林則徐故居 福州湧泉寺山門 第一譜系研究的意圖,在於建立「穿鬥式建築」的時間譜系,但落在空間上的研究,尤其是在台灣的福建、粵東原鄉的圖譜建構,顯然是個進行式,而非完成式。 棟架面(縫、路) 劍鎗嘴(披肩尾)筒柱 瓜筒形筒柱 騎筒(豎童) 瓜筒形筒柱 硬筒直拄筒柱 瓜筒疊斗架棟 斗座(獅座)疊斗架棟 屋內架棟 屋內架棟 步口架棟 步口架棟 閩南式架棟 福州式架棟 木瓜形筒柱架棟 金瓜形+劍鎗嘴筒柱架棟 §3.第二譜系(共時性結構) 第二譜系意圖從空間上的區劃,認為福建祖籍的異同,界定了地方建築形式風格的區別。在此,福建祖籍與台灣居住點的空間區隔,成為共時性的建築形式參數。 台灣移民祖籍與匠師分佈圖 3-1 福建原鄉的地方風格研究 籍貫成為建築的地方風格之指標,是有根據的。 由於福建地區語言複雜,工匠團體都會選擇方言相同的合作對象,以便統一工地裡的指揮與溝通。 此外,每一地區之建築風貌,總有特殊的配合工種(例如:閩南的剪黏、交趾燒工藝),也形成地方風格。 同籍匠師有共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籍難以協同工作。因此在福建,幾乎一種方言就對應了一種建築地方風格。 產生了幾種研究觀點: (1)台灣「移民點」的住民籍貫,對應了福建「祖籍」的地方風格。 (2)形式性的尋根:將福建現階段所見建築形式邏輯,到台灣對應祖籍的建築形式上,作一對一地譜表式的關係對應。 (3)工匠手藝傳統的地方流派,與建築形式特色。 閻亞寧的博論《台灣傳統建築的基形與衍化現象》可算是這項企圖的嘗試。 戴志堅的《福建民居》則對於研究福建建築根源,基本上把建築分為若干分區: (1)閩南區建築文化--海洋文化, (2)莆仙區建築文化--科舉文化, (3)閩東區建築文化--江城文化, (4)閩北區建築文化--書院文化, (5)閩中區建築文化--山林文化, (6)客家區建築文化--移墾文化。 3-2 匠師手藝的地方風格 但其實在台灣,建築形式與風格存續的關鍵,其實是工匠手藝傳統,而非居民籍貫。 居民籍貫會隨著遷徙而改變,其中最大變數是械鬥後的遷居。此外,和平時期的多籍貫雜居的聚落,建築形式關鍵,則需視當地所聘請主流工匠的工藝傳統(例如滬尾慈佑宮)。 因此尋找匠師脈絡,才是此項研究之關鍵。但是,其實清代以前匠師姓名、籍貫相對地並不易尋獲。目前學界建立的匠師系統, 在台灣僅限於日據時期以後的脈絡, 在福建則限於文革後的脈絡。 李乾朗則對於匠師流派有較多的著墨: 《傳統營造匠師派別之調查研究》建立了初步的系統, 《台灣民居》一書又得到進一步發展 《台灣傳統建築匠藝七輯》意圖建立研究此一課題之SOP.。 李氏研究重點著重台灣本島,而澎湖則有張宇彤、吳奕德、呂文鑫等人的論文,對澎湖匠師發展歷程做補充。 吳奕德則在追溯「形」的衍化與變遷。 呂文鑫則細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