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和县少数民族概况.doc
和 县 少 数 民 族 概 况
目 录
前 言
第一章 民族来源………………………………………………1
第一节 回族……………………………………………………1
第二节 壮族……………………………………………………3
第三节 满族……………………………………………………3
第四节 其他少数民族…………………………………………4
第二章 历史状况………………………………………………5
第一节 社会地位………………………………………………5
第二节 经济状况………………………………………………5
第三节 文化教育………………………………………………7
1、蒙古族不兰奚撰写《重修西楚霸王庙记》………………7
2、回族阿达和诗………………………………………………9
3、回族王珍游香社寺题诗……………………………………9
4、回族马氏三人诗作…………………………………………9
5、回族陆家二进士遗诗……………………………………10
6、满族善贵修建庙并撰碑记………………………………10
7、回族马良玉写《梅豪亭怀古》诗………………………10
8、回族赛德遇遗诗三首……………………………………11
9、回族书画家………………………………………………11
10、回族沙少臣勉子诗………………………………………12
11、关于和州少数民族教育历史记载……………………12
第三章 历史事迹………………………………………………13
第一节 民族压迫和反压迫斗争……………………………13
1、满族官员参加抗英布署
2、太平军占和州,满族大臣纷纷过境
3、回族青年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第二节 抗日战争和革命斗争………………………………14
1、回族青年阿庆丰转战晋冀鲁豫
2、家乡回族学生,参加和含工作团
3、回族青年纷纷支前和南下
第三节 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中…………………………15
1、在保卫祖国中
2、在建设祖国中
第四节 历史人物和事迹……………………………………16
马之骥、马如蛟、王 珍、马 谅、秦、翟 保、
仝道云、马献龙、王策旺、马品三、禹广居。
第四章 政治上的发展…………………………………………20
第一节 各级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20
第二节 民族区(镇)的建立…………………………………22
第三节 少数民族干部…………………………………………23
第四节 少数民族党员、团员…………………………………24
第五章 经济上的发展…………………………………………24
第一节 农业生产………………………………………………24
第二节 工商业…………………………………………………25
第三节 小商小贩………………………………………………26
第四节 乡(镇)街道企业……………………………………27
第六章 文教卫生的发展………………………………………28
第一节 民族教育………………………………………………28
第二节 民族小学………………………………………………30
第三节 文艺体育………………………………………………31
第四节 卫生保健………………………………………………32
第七章 民族习俗………………………………………………33
第一节 生活习惯………………………………………………34
第二节 婚丧节庆………………………………………………35
第三节 宗教信仰………………………………………………37
附:1、和县少数民族分布图……………………………………38
2、和县民族工作大事记……………………………………39
前 言
和县除汉族外,计有回、蒙、藏、壮、京、满、畲、黎、朝鲜、维吾尔等十个少数民族,是一个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县份。
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肥沃,素称“鱼米之乡”。但是,由于地处江淮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屡遭兵燹,人稀少,田园荒芜。据史料记载。朱无璋称帝后,实行屯田政策,奖励农耕,从各地大量富户和贫民来和定居,以兴农业生产。除大量汉族迁来外,亦有少数回族随之入境,这是和县出现少数民族的开端,后陆续增多。
建国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婚姻关系等渠道,先后有蒙古族4人、藏族2人、维吾尔族1人、壮族15人、朝鲜族1人、满族6人、黎族1人、畲族3人、京族1人,相继迁居和县。此外,还有一名加入中国籍的日本人。
建国以来,在党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