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江和黄河专题复习学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抓住点滴时间,相信你一定能成功完成学习任务。
长江和黄河专题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记住长江、黄河的发源地、注入海洋、上、中、下游的分界点、主要支流、湖泊、水电站,流经省区和地形图。
知道长江、黄河各河段的特征。
知道长江、黄河的治理措施。
会填注长江、黄河水系图。
课前预习
1、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是 。
2、世界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我国第二长河是 。
课内探究
(一)自主梳理
1、填表
长江 ?发源地 注入海洋 长度、流域面积 ? 流经 流经地形区 流经的省区市 上中下游 上中下游水文特征 治理措施 2、读图、填图:
1)在长江(自绘或描)上填出
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湖口
主要支流、湖泊: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湘江、赣江
③ 主要水电站:二滩、龚嘴、丹江口、三峡、葛洲坝
④ 重要城市:重庆、武汉、南京、上海
2)在黄河水系图(自绘或描)上填出
①上、中、下游的分界点:河口、旧孟津
② 主要支流:湟水、洮河、汾河、渭河
③ 主要水电站:龙羊峡、刘家峡、青铜峡、三门峡、小浪底
重要城市:兰州、银川、郑州、济南
(二)合作探究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多的河流。泥沙主要来自于什么地区?这个地区多泥沙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三)巩固训练
1、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 )
A、河南、陕西 B、西藏、云南 C、青海、四川 D、湖北、河南
2、关于黄河、长江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B、含沙量大 C、通航里程长 D、结冰期长
3、黄河和长江共同的治理措施是( )
开发 游水利资源;在 游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在 游加固大堤修建防洪工;
A、上、中、下 B、上、下、中 C、中、下、上 D、下、上、中
4、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地形区是( )
A、青藏高原 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 D、云贵高原
5、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是( )
A、阴山 B、秦岭 C、南岭 D、大巴山
拓展延伸(走进中考)
(2006年潍坊)24、有我国“黄金水道”之称的是
A长江 B.京杭大运河 C黑龙江 D.黄河
(2006年潍坊)29、读“我国洪水灾害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7分)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夏秋季节烘涝灾害频繁,其原因有( )
A降水集中于夏秋季节 B围湖造田,湖泊蓄水调洪能力降低
C落差大,水流急
D人工裁弯取直河道
(2)三峡大坝建成后,
将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所
起重要作用是什么?
(3)历史上,黄河下游经常决口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建国后,对黄河进行了综合治理,确保了两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具体措施有:
(4)黄河在上游的河套平原和下游山东境内经常发生凌汛现象,为什么长江不会发生凌汛呢?
(2007年潍坊) 长江流经我国 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支流众多,注入东海。全长 6300多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读“长江水系图”,回答15~17题
15.关于长江支流的叙述正确是( )
A①河是赣江,主要流经湖南省 B②河是湘江,流域内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C③是岷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 D④河是雅等江,内河航运发达
16.长江航道有“黄金水道”之称,一艘轮船从A港口航行到上海,经过的港口城市B、C.D、E、F依次是( )
A重庆一宜昌一武汉一南京一九 B重庆——宜昌一武汉一九江~南京
C宜昌一重庆——九江——武汉一南京 D重庆一武汉一九江一宜昌一南京
17.近几年在长江干流上建设的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 )
A葛洲坝 B小浪底 C三峡 D二滩
(2008年潍坊)黄河流经我国9个省(自治区),支流众多,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读“黄河水系图”,回答15~16 题
15.关于图中地理事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易发生凌汛的河段是①和④
B.B山脉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
C.A山脉是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D.②处是有“塞上江南”之称的宁夏平原
16.近几年在黄河干流③处修建的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是( )
A.龙羊峡 B.刘家峡 C.三峡 D.小浪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