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牙鲆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牙鲆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控.doc

试析牙鲆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控   摘要:牙鲆鱼隶属于鲽形目,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海,有且肉质细腻、味道鲜美;我国大多称之为比目鱼,它具有营养丰富、生长快、品质优、环境适应能力强、抗病力强等特点,商业捕捞价值很高,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本文主要介绍和分析了牙鲆鱼的生物学特性及养殖繁育技术和病害的防控。   关键词:牙鲆;养殖技术;病害防控   前言   牙鲆鱼在90年代初期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引入山东,进行繁育与研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我国沿海海水养殖的一个新兴产业。   一、牙鲆鱼的生物学特性   牙鲆鱼是名贵的海产鱼类,肉嫩、味美、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都较高,是我国优良的海水鱼类养殖品种。牙鲆原产于美国大西洋沿海,鲆科,牙鲆属。该鱼最适盐度为5至25‰,水温为25℃至32℃左右,常栖息在100至200米水深的砂底,到生殖季节,洄游到浅海水域20至40米处产卵。经过7至8年的生长,体长可达80cm、体重可达5kg。   二、牙鲆养殖技术   牙鲆养殖业需要由粗放式养殖向集约式转变,由传统的管理向规范化、标准化养殖管理转变,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健康养殖管理模式转变,健全牙鲆养殖规模化技术,实现牙鲆无公害养殖,保障牙鲆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在突破牙鲆苗种的规模化人工培育技术以后,我国开始逐渐推广牙鲆的人工养殖。   (一)鱼苗放养   鱼苗用20L塑料袋装海水1/4,充好氧气,一般鱼苗体长在10cm左右。要尽量减少鱼苗因水质变化过大而产生的应激反应,尽量减少水温差距。   (二)养殖密度   菌种养殖密度为200尾/m2,鱼种100g左右时的养殖密度为50至60尾/m2,200g时的养殖密度为39至35尾/m2,200g至600g时的养殖密度为20至25尾/m2,高温期养殖密度适当减少30%至40%。   (三)饲料投喂   最好用专用饲料,也可以选用自配粉状饲料与本地野生杂鱼混合配制成的软颗粒饲料,保证饲料符合相关饲料安全标准限量的规定,幼鱼期(体长10cm,体重约10g)时日投喂3至5次,商品鱼(体长20cm至30cm,体重约320g)期时日投喂1至2次;冬季水温低时投饵量相应减少。投喂时,分批进行低密度撒播,等鱼苗抢食完后再酒下一批,直至喂饱不抢食为止。   三、病害防控管理方法与理念的制定   随着牙鲆养殖来蓬勃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病害增多,牙鲆养殖业面临着严重的挑战。牙鲆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受到影响。但由于一些地区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展,养殖和病害防治技术却没有创新和改进,疾病的发生和饲养不利,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充分掌握常见牙鲆疾病病因,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是养殖技术的关键。   (一)疾病预防与治疗   1.药饵投喂   (1)定期在饲料中添加稳定型VC等维生素和矿物质,内服微生态剂或三黄粉、黄连素、大蒜素进行肠胃炎等预防疾病。   (2)处理好养殖用水。养殖用水必须严格消毒和过滤,除去各种寄生虫,如车轮虫、刺激隐核虫等。同时,大范围泼洒氯制剂(如漂白粉、二氧化氯、二氧异氰尿酸等)进行消毒处理。   2.病害防治   对于病害要及时发现病情和准确判断病因。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1)隐核虫病(海水白点病)   ①发病症状。该病原呈球形或卵形,一般进行包裹分裂繁殖,寄生在鱼鳃和体表。形成一层混浊的白膜,眼角膜和口腔等处也会有寄生,有时下鱼体表面皮肤带点状充血,病鱼摄食差,体色黑,有时在水上层缓缓流动。此病发生在6至7月间。   ②治疗方法。醋酸铜0.3ppm全水域泼洒;或用福尔马林25ppm全水域泼洒;硫酸铜17至29ppm全水域泼洒。   (2)牙鲆腹水病   ①发病症状。此病从几厘米的稚鱼到成鱼都有发生,在水温17℃以上,养殖密度过大,水的比重过低,摄食过量的鱼群也容易发生,日死亡率在0.2%至1%,而且往往表现为急性型。发病症状为病鱼腹部膨胀,内有大量腹水。鳍发红、出血。解剖病鱼消化道内无食物,充满浅黄色粘液,并有少许白色粘性团块。肝脏浅红或鲜红色,有明显的出血症状。胆囊大,肾脏有不同程度的水肿。   ②治疗方法。对水的处理需要更为严格,并严格控制投饵量,使鱼处在70%的饱食状态;降低养殖密度,减少鱼的应激性刺激;投喂药饵进行治疗,如药饵为氨苄青霉素,则用药量为每日每千克鱼50至100mg,连续投喂7d以上;如药饵为土霉素或广谱抗菌的磺胺类药物。则用药量为每日每千克鱼100至200mg,连续投喂7d以上。   (二)发展牙鲆养殖的理念性思考   1.为适应现代渔业生产健康发展的需要,可积极组织示范户参加牙鲆病害防治技术培训,普及水产养殖动物疾病防治知识,掌握病害防控技术,并发放有关宣传

文档评论(0)

神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03223011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