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风景区旅游拥挤效应和社会调控的研究.docVIP

黄山风景区旅游拥挤效应和社会调控的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山风景区旅游拥挤效应和社会调控的研究

世界遗产地的旅游拥挤效应与社会空间调控研究 ——以安徽黄山为例 李有为 (安徽师范大学国土资源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11级本科生) 关键词:旅游拥挤;调控;黄山;世界遗产地。 摘 要拥挤研究开始研究主要拥挤的原因。Desor(1972)开始从心理学角度探求拥挤产生的原因[2]。尔后开始剖析密度与拥挤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地理空间上的密度与拥挤感知存在不一致性。如Absher 和Lee (1981) 指出游憩设施中人口密度不完全是引起偏远地区游憩设施拥挤的原因 [3]。Gramann (1982)探讨人的行为、期望与拥挤的联系。指出人类行为通常具有目标指向性,一个游憩环境中人数、行为或者亲近度与重要的目标不相同时Worche(1976)提出拥挤双因素理论Stokols(1972)则构建了人类拥挤现象的社会心理模型Frey等阐释了拥挤动机原理Stokols (1973) 等从自然,社会,个人拥挤感知的决定因素helby,Vaske和 Heberlein)十五年来有关拥挤度的Vaske (1980)通过以前和较新的旅游者研究拥挤感知和资源质量Manning 等人(1999)发现喜好和理想始终是比绝对容忍产生更少的拥挤拥挤研究拥挤研究延伸1987 年Westover和 Collins提出拥挤研究延伸到都市游憩设施同样具有理论和实际意义。偏远地区景区转向研究一些闹市区景区拥挤研究开始用计算机模拟来分析拥挤以及对拥挤现象进行管理拥挤研究内容改变一是注重寻找相遇者、准则、拥挤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开始研究拥挤感知,说明随时间的变化旅游者的拥挤感知也发生变三是开始分析不同国家对拥挤感知的差异黄山,位于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景区由市直辖),为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黄山为道教圣地,遗址遗迹众多,中华十大名山之一,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誉。郦道元、李白、徐霞客等名士都曾在此留下壮美的诗篇和历史的足迹。黄山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同时又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胜地,入选“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黄山于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主要参考文献 [2] Desor, J. A. (1972). Toward a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crowd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1( 1), 79-83. [3] Absher, J. D., Lee, R. G. (1981). Density as an incomplete cause of crowding in backcountry settings. Leisure Sciences, 4(3), 231-247. [4] Gramann, J. H.(1982). Toward a behavioral theory of crowding in outdoor recreation: an evaluation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Leisure Science, 5, 109-126. [5] Worche, S., Teddlie, C. (1976). The experience of crowding: a two-factor theor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34(1), 30-40. [6] Stokols, D. (1972). A social-psychological model of human crowding phenomena. Aip Journal , 38(2), 72-83. [7]Frey, B. S., Jegen, R. (2000). Motivation crowding theory: a survey of empirical evidence. CESifo Working Paper. No. 245.1-17. [8]Stokols, D., Rall, M., Pinner, B., Schopler, J. (1973). Physical, social, and personal determinants of the perception of crowding.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5, 87-115. [9] Shelby, B., Vaske, J. J.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docind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