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了,会了与懂了.doc
知了,会了与懂了
2016年10月,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著名的摇滚艺术家鲍勃?迪伦,说他“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我不太懂音乐,但鲍勃?迪伦带来的青年一代美国人思想上的变革是有目共睹的,而我作为教育研究者同样对此事有兴趣,因为早有统计数据表明“除了贝多芬经典音乐,鲍勃?迪伦所带来的乡村摇滚与美国的高考成绩直接正相关”。
维吉尔?格里菲斯是美国一位年轻的黑客专家,也是加州理工大学的教授,他因在2007年发明维基百科扫描器(Wikiscanner)而名噪一时,公众可以通过维基百科扫描器查询到其他人的匿名IP地址,从而确定其身份。2014年,维吉尔?格里菲斯用他的大数据技术通过对脸谱网站的分析,又掀起了一次令人震惊的发现:美国高考成绩较好的学生,最喜欢听贝多芬、莫扎特类型的经典音乐,而鲍勃?迪伦的乡村摇滚紧列其后,遗憾的是,爱好以李尔?韦恩为代表的RB音乐的学生,其成绩却远远落后于前者。为此,有教育研究者对此展开研究,并得出“三年内经常听RB音乐的学生,其智商会降低10%”的结论,这个结果在教育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其实,此类研究并不是孤例。例如,1993年,美国加州大学的Gordon Shaw发表论文,通过对36位音乐家的音乐对大脑的影响的研究,发现不仅莫扎特异常聪明,而且听莫扎特音乐的人也很聪明。法国医生托马提斯将此现象命名为“莫扎特效应”,因此,今天的胎教音乐几乎都是以莫扎特为主。
那么,到底是智商高的人本身就喜欢听贝多芬的音乐,还是喜欢RB音乐的人原本就是社会相对底层的人呢?《科学美国人》杂志对此有三个基本的假设能够说明这个问题:①不同品味的人喜欢的音乐很不同。②不同群体的经济状况很不同。③高考成绩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很大。换句话说,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音乐品味的关系,是关联关系,不是因果关系。
然而,很多研究却发现,这不仅仅是关联关系那么简单,而只不过是因果关系并不那么直接罢了。例如,又有科学家进行研究,发现喜欢《百年孤独》作品的学生的成绩,远远优异于热爱《呼啸山庄》的,而看这两种作品的学生的经济状况并没有必然的群体区分。而且,神经生命科学家也在逐步给出自己的各种解释,一种比较强的声音(结论)在于,好的文学作品和结构音乐,其空间逻辑复杂,能够调动人的脑神经,同时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智商指标,而简单逻辑的文学作品和音乐,其节奏简单而强烈,并不利于大脑的综合发展。
传统的教育学,是基于心理学和知识的单向信息传播的社会科学,随着脑神经科学的发展,心理学逐渐被以科学为基础的脑科学所取代,而教育也逐渐变成一种基于数据的科学。非常多的教育理论,如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等,人们也逐渐从信息学的角度来重新研究和审视。与书本和课堂上高度抽象且似乎放之四海而真理的单向的学科学习相比,学习场景、学生的参与、故事的情节、非主流的功利性的副科和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如果用一个词汇来形容,就叫做教育,如果找一种方法,就叫社会实践。那么,社会实践的意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不能单向地学习知识呢?在大数据时代,有了更多的研究方法,也有了更多的教育实验,我们在看得越来越清楚的同时,却也越来越不敢对教育做什么决策了。
郭梅君博士,是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管理中心的主任,后来成立了华山创学院。华山创学院是在中国文化科技产业联盟成立的背景下催生的,旨在培养大量的社会急需的文化地产的经营人才。大家知道,全国各地都希望在商业地产中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然而多数制造出来的文化街区和文化地产却并不如意。郭梅君首创了“文化地产”的沉浸学习模式,她首先把课堂放在了浙江省嘉兴市的乌镇,放在宽窄巷子,放在具备真实感知的真实案例的现场,然后邀请案例的策划人、执行人、投资人进行现场讲解,并通过过程戏剧、沉浸戏剧、讲坛戏剧的模式,在授课过程中融入戏剧和过程元素。作为中国文化产业联盟的轮值主席,郭梅君试图为学员提供一种传统课堂中被筛选掉的更加真实的场景和情节,从而培养文化地产的领军人才。
作为难得的研究对象,我体验了这样的课程。在乌镇,我体验了乌镇的美,也听取了乌镇的亲历者讲述乌镇创业的故事,并与学员一起讨论和辩论乌镇案例的得与失,到街上采访游客、工作人员、管理人员,接到郭梅君博士发来的一个个问题锦囊后,便开始新的任务模式。这种学习最大的意义在于,原先从知识层面的“知”,确实让学员“会”了。
从乌镇出来,当天晚上,我住进了西塘。一派生活场景的西塘完全没有按照乌镇的模式进行改造,原住民还杂乱无章地生活在这里,他们的存在已经超过千年。乌镇的改革者陈向红曾用一个例子来说明乌镇改造的初衷――“乌镇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叫木心,小时候生活的大宅后来成了铁匠的工厂,木心写了一篇名为《乌镇死了》的文章,触发了乌镇的改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