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青文学中的陕北民俗风情.doc
知青文学中的陕北民俗风情
摘 要:知青文学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特殊政治土壤中生长出的一朵具有独特魅力的奇葩。它盛载了一代知青的心灵史,抒写了他们的所思所想和对于“文革”的不满、控诉,以及由此带来的“伤痕”。但是插队于陕北的知青们却通过知青视角,写出了烙有陕北印记的人物、环境以及风俗民情,并在此基础上,作出有别于主流“伤痕”的深刻反思,表达了他们对于下放之地的独特知青情怀。
关键词:知青文学;陕北;民俗风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1-0124-03
随着1968年12月毛泽东提出的著名口号“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1],中国政治生活中刮起一场强烈的飓风,全国约有1700万的知识青年以实际行动实践这一口号,由此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知青群落。历史常常很有趣,先定的目标没有达到,却有了意外的收获。正因“文革”期间中国浩浩荡荡的涉及千百万人命运的“上山下乡”运动,也就有了“知青”这一与政治关系极暧昧的专有名词[2]。也正是这些知青,他们带着建设祖国、改造自我的梦想,来到了全国各地的农村中落户,满心希望能不辱信仰,有所成就,接受贫下中农的洗礼。但是现实是残酷的,农村生活比他们想象中的更为艰苦,他们尝尽了生活的苦难与艰辛,感到的却是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落寞。生活给予他们的热血以逆境,但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正是这一逆境与落寞,增添了他们的悲愤之情,激起了他们渴望倾诉的欲望。而对于知青作家来说,没有什么比文革十年留给他们的记忆和烙印更深刻、更宝贵的了[3]。所以在这逆境与落寞之中,他们用自己的语言透过知青的视角,抒写了对于文革十年的特殊认识与体会,并占据了80年代的文坛,形成了知青作家这一创作群体。
一、知青文学中的陕北父母形象
知青生活中,知青与农民近距离、长时间相处,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就像一家人一样,他们开始理解农民和乡村文化,发现了下层人民身上的许多优点[4]。农民的淳朴、善良、坚韧、宽厚,有力地支撑着知青度过了那段岁月。因此,不少知青作品都着重表现如“地母”一般仁慈、质朴的人民使知识青年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享受到生活的温暖”[5]。正因为如此,旅陕知青作家史铁生、叶延滨等在别人控诉“伤痕”时,能够越过辛酸,回忆起那些虽然贫穷但仍葆有善良、质朴、厚道等人性因素的农民。并通过对于这些闪亮形象的描写,得到对于人生价值与意义的深刻反思。叶延滨在其长篇组诗《干妈》中,以明了的题目说明了这一陕北婆姨在他心中的地位,即是母亲。在作者驮着一个“狗崽子”的档案袋来到下放之地延安,当“连知青也像躲瘟疫一样讨厌我”时,她以自己老两口也要个帮手,端平了“我”自尊的天平,给了“我”一个家。在作者最无助之时,陕北这一婆姨伸出援手,给了他家的温暖。作者的心暖暖的,如母亲抚慰过。这就是这陕北婆姨,她不仅关爱“我”如亲子,且也是一位严母,教会“我”人生真谛,教给“我”做人的道理。干妈把一个不曾相识、更无半点血缘关系的“我”当做亲儿子一样对待,在那艰难日子里给予“我”人生的种种教导和点点关爱。因此,在那段艰苦的插队生活里,知青们的心经过老乡品性的陶冶,用善良、质朴、厚实化解了那场运动造成的伤痕。同时,通过老乡们善良、质朴、厚实的品质的陶冶与对老乡们苦难生活的体验,从中体味出这片土地盛载的人性品质。
母亲教给的是善良、质朴的品性,而父亲给予的,更多的是精神力量的来源――人生价值意义。史铁生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中就给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人物形象。白老汉是和“我”一起养牛的一个老汉,他像父亲一样耐心地教“我”怎么喂牛,应该知道爱护老牛。同时,因为“喂牛,苦不重,就是熬人,夜里得起来好几趟,一年到头睡不成个囫囵觉”[6]。所以,白老汉发出“这营生不是后生家做的,后生家正是好睡觉的时候”的感慨,而帮“我”为牛添料,则体现了白老汉父亲般的关爱。后来,“我”因病回京住院,白老汉托陕北回京探亲的同学给我捎来了一张10斤的粮票。从前白老汉因为舍不得给大夫多送些礼,把儿子的病给耽误了。因此,白老汉认为这粮票给“我”看病时能用得上。那年月,陕北很穷,穷山穷水,就是那样贫穷,白老汉还是给我捎来了粮票。这是单单用善良的品质无法表达的,而是用行动体现了白老汉对“我”儿子般的爱护。同时,在白老汉的身上体现出父亲是儿女的榜样,而这榜样不仅仅体现为善良,更体现为他的行为对“我”精神及人生上的启迪与引导。白老汉参加过革命,但胜利后又回来了,认为“哪搭儿也不胜窑里好”。儿子因为自己舍不得给医生送礼而被耽误了,独自带着孙女儿留小儿过活;喜欢亮亮妈,但又怕娶了后,留小儿要受气。他忍受着精神和心理的巨大痛苦,可是他没有因此而趴下,怨天怨地,而是用信天游来发泄出自己心中的痛,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盐湖小天使,上海扬德孝.doc
- 监测评价教育现代化进程需关注基础教育的价值和作用.doc
- 监测评估:高等教育评估的新理念.doc
- 盘活优质资源 引领团队发展.doc
- 盘点2015年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情况.doc
- 目前我国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oc
- 目前高校学生英语语音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doc
- 目标定向及目标设置理论在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分析.doc
- 目标教学是完成作文讲评任务的有效方法.doc
- 目标明确 内容翔实 形式多样.doc
- 2025年中国锻铁围栏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椭圆型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无蔗糖原味豆浆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泛在电力物联网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制袋机零件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智能除垢型电子水处理仪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甘肃省乡村旅游行业市场深度研究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docx
- 2025-2031年中国干海产品行业市场发展监测及投资战略规划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全铝图解易拉盖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 2025年中国人造毛皮服装市场调查研究报告.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