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doc

论林语堂的《语丝》创作   摘要:1923年,林语堂自欧美留学回国,以《语丝》为阵地,在文坛上崭露新角。他抨击死气沉沉的社会,批判政界“名流”,提倡欧化,解放旧思想,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语丝》时期既是林语堂的“黄金时期”,又是他最激烈的时期。   关键词:林语堂;《语丝》;担当   一九二四年在北京成立的语丝社,是“五四”时期重要的文学社团。在周作人、鲁迅的领导和倡议下,提倡散文,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林语堂作为语丝的重要作家之一,积极配合以鲁迅为首的新文化阵营,反“国粹”、斥“文妖”、倡欧化,支持爱国学生运动,显示了林语堂强烈的社会关怀和要求改变落后的社会现状的进步倾向。   一、《语丝》:踏上文学之路   1924年,刘勉己担任《晨报》代理总编辑,因抽去鲁迅的《我的失恋》一文,与时任《晨报副刊》编辑的孙伏园起了争端。第二天,孙伏园“便辞去《晨报副刊》的编辑了。”之后,孙伏园便和几位熟友集会,“由顾颉刚在带来的一本《我们的七月》中找到‘语丝’两个字”,“大家便同意了。”于是便有了《语丝》杂志。《语丝》是一个文艺性周刊,自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创刊,至1930年3月,出到第五卷52期自动停刊,前后共出260期。   1923年,在欧美留学四年的林语堂学成回国,经胡适介绍入北大为教授。当时,“北京大学的教授出版了几种杂志,其中有《现代评论》,以胡适为中心的若干人办的;”另一个便是《语丝》,“由周作人、周树人、钱玄同、刘半农、郁达夫等人主办”。《现代评论》的成员大多是欧美留学归来的,而《语丝》的成员多有日本留学经历。林语堂在欧美留学四年,况且在美国哈佛大学留学一年时,助学金中断,时为北京大学教授的胡适曾资助过林语堂2000美元,尽管如此,林语堂还是“属于语丝派。”源于“我们的理想是各人说自己的话”“这对我很适宜”。因此《语丝》便成为“我们发表意见的自由原地”,以《语丝》为契机,林语堂踏上了文学之路。   林语堂在《语丝》上共发表37篇文章,仅次于周作人、鲁迅、依萍、江绍原,位居第四,这些文章中,社会批评占大部分,正是这部分文章最能体现林语堂语丝时期的思想倾向及其“浮躁凌厉”的文风。   二、《语丝》时期的战斗风姿   林语堂《语丝》上发表的文章可大致分为社会批评、翻译和学术研究三大类。其中第一类共计十余篇,虽所占篇幅不多,却最能体现林语堂二、三十年代在的思想倾向。并且,这一类文章既与语丝的“注重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主张相符,又与林语堂作为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心与担当意识休戚相关。所以下文就针对这一类文章的思想内涵展开论述。   (一)国民性批判   1923年夏,已经拿到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哲学博士学位的林语堂踏上了回国之路。回国后的林语堂,看到国内一片荒寂、民众麻木、愚昧后,愤慨之情难以言表,这种情绪便体现在他在《语丝》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论土气与思想界之关系》,有深刻批判眼光的林语堂用“土气”二字便把“老大帝国”的“阴森沉晦”高度概括了。甚至断言,因这土气“无论何国的博士……绝不会再做什么理想,”表面上看,是把全部国外留学回来的带有理想,期望通过自己的力量让国家进一步富强民主的博士们全盘否定了,实际上,更深一层是对当时死气沉沉,毫无活力,“阴森沉晦”的社会的无情批判。对当时文人的自以为聪明“伟大”的神气进一步批判,认为“今日中国人乃根本败类的民族”,并提出“吾民族精神有根本改造之必要”,“今日之病在人”,“在民族”,可以说主张从中国民众----这一“人本主义”根本命题上解决民族问题,国家问题。林语堂看透了国人性格中的惰性、奴气、敷衍、安命、中庸等性格弱点,并提出了一套解决方案,认为“欧化的中国”“为唯一救国办法”。在《给玄同的信》中,林语堂列出的六条“精神复兴条件”均针对上述陋习。今日看来,林语堂提出的这一方案尽管不太切合实际,未免太过片面,理想化,甚至“意气用事”,然而却是一代知识分子热切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殷殷以求探索之路的肺腑之言。   (二)政治斗争   1925年5月30日,上海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上海各界民众在英租界南京路上举行示威游行。竟遭到英国巡捕开枪扫射,当场打死数十人,逮捕五十多人。事件发生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罢工、罢课、罢市等爱国运动,以支持上海人民的正义斗争。林语堂也参加了北京大学教职员和学生到东城铁狮子胡同的执政府请愿活动,险些遭到杀害。针对现代评论派的丁在君却“青年唯一的职务是念书”,“罢课是自杀”的言论,林语堂一针见血指出对方立场,我们“所希望者在民众,丁先生所期望者在外交官僚。”《谬论的谬论》更有针对性,认为中国要复兴必要除掉“遗老与遗少”“这两种怪物”,林语堂尖锐指出,所谓“勿谈政治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