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VIP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doc

论秦观《踏莎行》的审美意蕴与人生启示   摘 要:“古之伤心人”秦观的《踏莎行》有着双重审美意蕴。一用“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之笔意写自然之美。词人看物、观物极为专注和精致,达到忘却自身,和对象融为一体的境界,这使他的词写得新颖、神妙,情景交融,自然感人。二用“曲尽人意,动摇人心”之情抒写生活痛感之美,一种极纯真、痛彻肺腑的心灵审美,那时梦时真、缠绵往复之心曲给人以特有的美感。而其含泪泣血的词格与个体生命气质,又给人留下无穷启示:面对困难与挫折,莫作失路之悲,应当珍惜生命,看淡人生得失。   关键词:秦观 《踏莎行》 审美意蕴 人生启示   以独具善感之“词心”著称的秦观所作的《踏莎行》(雾失楼台)[10]是其天赋敏锐之心性与平生苦难经历、高超作词艺术修养的结晶。古往今来,不知引起多少名家的赏识,产生过良多感慨。该词词旨凄婉,音调低沉,反映出封建士大夫遭贬失意时的脆弱性格,而且全词以写实与象喻相结合,开拓了高远、深沉、凄凉的词的意境,包含着无穷的审美意蕴和诸多的人生启示。   一   《踏莎行》写于哲宗绍圣四年(1097),是秦观由之前的贬所处州(今浙江丽水)被再贬到郴州(今湖北郴县)时所作。此时他因旧党关系受到当政者排斥,官职被削,一再远徙,心情悲苦,于是缘情写景,写下这首千古流传的唏嘘词句。   对《踏莎行》一词的欣赏,深谙秦观禀性的词作大家苏轼最欣赏末两句,据毛晋《宋六十名家词》云:“坡翁绝爱此词尾二句,自书与扇云:‘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1]而词评名家王国维却欣赏上片末两句,他认为:“东坡赏其后二语,犹为皮相”。[2]二人有此分歧,我们认为,这恰好道出了《踏莎行》的双重审美意蕴。   (一)用“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之笔意写自然之美   细读全词,不难看出词人当时仕途遭遇挫折,孤苦待罪他乡,思念故土那种极其深重的悲苦。   上片写悲苦绝望之情境。“楼台”本是高大的,此时已被白茫茫的重雾完全淹没无存,“津渡”本可以带给人指引和济渡出路的希望,却在朦朦的月色中完全迷失不可得见,桃源仙境望不见,到哪里去寻访呢?此三句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是词人极痛苦时一种幻觉的抒写,是以自然之物喻心灵中的一种感觉。秦观被贬郴州,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桃源望断无寻处”的哀叹,想到“雾失楼台,月迷津渡”,这是整个美好理想的破灭。一切无望,他便回到惨淡的现实中来,发出凄厉的哀叹:我怎么忍受得了形单影只被困春寒料峭的孤馆中的痛苦呢?夕阳西下,杜鹃催暮,啼声凄切,如在唤我“不如归去”。正因为有前三句对绝望悲苦心情的象征性描写,“高楼”既“失”,“津渡”已“迷”,“桃源”在人间“无寻”,才有对“孤馆”“春寒”“鹃”啼归去、“斜阳”日“暮”的实景描绘,至此词人便更不“可堪”了。这两句写实之景,写出了一个流落迁贬之人,对于自己生命的未来一种没有保障的忧伤和恐惧,一种深情绵渺的叹息。其实,何止一首《踏莎行》,纵观一本《淮海居士长短句》,总能让人触摸到这种深情的美文,它总是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有情,给读者直接鲜明的一种感动兴发的力量。以“孤馆”写人孤苦无依,“春寒”写心寒,在杜鹃鸟声声呼唤着归去但又不能归去的从早到晚的痛苦煎熬……譬如他的《浣溪沙》之“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以飞花拟梦,以丝雨状愁,以有形喻无形,以物境绘心境;再如他的《减字木兰花》之“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把抽象的诗意与情感比作具体的物象,等等。   从深层意蕴看,本词上片的后两句是以杜鹃之啼,代表春光之消逝,又与本句的“孤馆闭春寒”“斜阳暮”相溶,本是春天,却只感其孤苦凄凉之寒意,大好韶华就在声声的唉叹中走向“斜阳”暮境。这是正面叙写贬谪之情景,写得情景交融,自然感人。这与王氏的“以自然之眼观自然之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一切景语皆情语”[2]等鉴赏标准相吻合,而词的其他地方多为用典或象喻之语,为王氏所不赞赏,故只称美此二句。   苏轼在《祭张子野文》中说:“清诗绝俗,甚典而丽,搜研物情,刮发幽翳。微词婉转,盖诗之裔。”(《东坡集》卷三十五)其中“搜研物情,刮发幽翳”一语,可用来概括该词以自然及人文的物质世界为审美对象的特点,这也是秦观词之基本风格:绘写物态,又以物态寄寓感情,让情感在物态、物境的掩映下汩汩流淌,动人心魄。这要求作家看物、观物极为专注和精致,达到忘却自身,和对象融为一体的境界。观察的如此深“入”,便使他的作品能“出”得如此新颖、神妙,这是艺术家不可缺少的高情远识。但与东坡不同,秦观写江山之胜时,少有东坡的清新俊迈之笔,多显柔弱婉约之词格,东坡就曾以“山抹微云秦学士”句戏秦观词的气格之病。有人说,东坡的词把词变成诗了,“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

文档评论(0)

lmother_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