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动摇架架体多工位模具设计与制造.docVIP

气动摇架架体多工位模具设计与制造.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气动摇架架体多工位模具设计与制造

摇架架体多工位模具设计与调试 揭露 (恒天集团常德纺织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部,湖南 常德 415004) 摘要:分析摇架架体的工艺性,论证工艺方案,重点介绍了多工位机床的总体结构及各工位结构,简述了调试过程。 关键字:摇架架体;多工位压力机;工艺方案;工装设计 The multi station die design and debugging of the Pendulum arm-frame Abstract: Analyzing the craft features of the Pendulum arm-frame , the transfer press overall structure and each station structure were introduced and the debugging process were sketched in detail. Keywords: the Pendulum arm-frame;the transfer press; Processing technology; Process equipment design 1 引言 我公司QYJ30气动摇架自前年开发以来,在国内销售独占鳌头。去年初总部下达上大批量的生产指示后,技术部拟对成形复杂、质量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操作强度高、物流不通畅、生产现场管理难度高、安全隐患多的三大件采用多工位冲制。经过对架体工艺方案的可行性论证后,经一个月设计,一个月试造,一个月调试后正式上马,一劳永逸、多快好省解决了生产瓶颈。 2 设备选型 我公司现有多工位生产线7台,其中125T八工位压机5台,夹板的张开送进为双凸轮控制;250T九工位压机2台,夹板的张开和送进为凸轮、行星轮摆线组合调控;160T八工位压机1台,压缩空气和行星轮摆线分别实现夹板的横、纵向张合送进。本零件最大尺寸范围277×73,根据机床夹板内边开合尺寸(437/314)以及工位间距300,以及冲裁力≥1100KN,最终采用250吨多工位。车间闲置的济南Z81-250T 九工位机床,此台压机没配气垫,将其他压机汽缸经过适当改造移用于此机床的压大弯工位。 3 工艺设计 多工位工艺规程的制定区别于单机工艺:工艺与工装在设计上互为依托、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互为因果,工装的设计基本决定了工艺的制定。方案拟定之初对原有单机工装统筹兼顾,重新整合。梳理、调整原单机冲压工艺,复合精品模单机落料后,其余工序上多工位,根据模具设计5套全部完成最终确定工艺方案。 3.1工艺分析 图1 气动摇架架体 图1为架体产品图,原单机工艺:1、落料冲孔2、罩边3、压小弯(一)4、压小弯(二)5、压大弯6、冲背孔7、压折弯8、碰开档。原单机全部采用∮10大小孔工艺定位基准。 考虑到多工位以压大弯收尾,装夹送料的将相对简单准确,对原工艺进行了大胆调整,将冲长方形背孔工序放在打弯之前。由于机床装有气垫,预压力足够,经过前期工艺实验可以保证打大弯后长方孔不拉伸变形。另外将架体的头部压小弯(一)尾部压小弯(二)以及背孔折弯3道工序合并,头尾小弯高度相近,防止材料单侧滑移,模具中央有空间可以安排将背孔舌头压小弯。 3.2 工位安排 图2 工位安排 图2为架体工位排样:1、料斗 2、罩边 3、空 4、冲孔 5、空 6、压小弯 7、空 8、压大弯 9、出料。第3、5、7道安排辅助空工位预留调试空间,方便调模修模。第九工位出料方式由调试人员自行设计制造,采用直角弯形斜面滚筒式,成型零件在重力及惯性作用下自行滑出到接料箱,流动灵活、排列有序,避免了擦伤和碰撞。 4 模具设计 多工位结构特点决定了上冲床工装统筹设计,五道工作工位:料斗、罩边、冲背孔、压小弯、压大弯,各位下模托料板高度一致。设计时统一选用厂标翻砂上模座、上模柄及下模。上模高度参考机床参数,根据每工位动作各自设计尺寸。难点在大弯模,必须妥善解决两问题:(1)、定位基准由原∮10大小孔转换到选定长背孔与∮6孔,调试好确保打大弯后架体形位精度要求达标。(2)、由于打弯深度大,如何保证卸料的连续平稳以及克服压制过程中下模卸料力对成形稳定性的破坏。 4.1 定位方式 料斗采用外形定位。罩边、冲背孔、压小弯采用∮10大小孔定位。压大弯采用长背孔与∮6孔定位。 4.2 送料机构 图3为夹料板结合件,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