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社会学.ppt

  1.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知识社会学

课程知识社会学——对几套初中教材的文本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魏曼华 2007年12月 一、课程社会学(教育知识社会学) (一)课程(教育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来源 知识社会学为社会学的角度的学校课程知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和分析概念框架。 知识社会学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以舍勒和曼海姆、P.伯格(又译柏格、贝格尔)Peter Berger 1929~)和T.卢克曼(又译勒克曼、陆克曼 Thomas Luckman)等为代表。 知识社会学关于知识的种类和等级以及知识和意识形态的关系的分析,为教育知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分析思路、框架和方法论。“新”教育社会学运用知识社会学的理论,对课程知识进行了微观层面的分析,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二)新教育社会学与课程社会学 课程社会学(亦称教育知识社会学Sociology of Educational knowledge),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麦克.F.扬、巴兹尔.伯恩斯坦、法国的布迪厄、美国的艾普尔等。 1971年, 麦克.扬(Michael. F. D. Young)出版了《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方向》(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1972年,伦敦大学教育学院与开放大学的倡议,哥伯特(Gorbutt)教授将此研究方向称之为新教育社会学The new sociology education。 这本书的出版 标志着教育社会学研究的转型,课程和教学问题开始进入教育社会学的研究视野。按照迈克.扬的观点,教育知识社会学主要探讨:知识的控制与处理(The control and management of knowledge),以及知识与权力的关系。 扬认为, 必须提出知识的社会组织问题,即某些知识和基准为什么支配教育,怎样支配教育。 必须研究 学校课程设置的知识形态怎样与特定的阶级或专业集团的利益相联系。 学校如何选择课程? 为何某些课程比其他课程更有价值? 哪类学生该接受何种课程? 如何实施课程? 提出, 教育内容的选择、确定、组织过程实际是教育知识分层过程, 不同阶层的学生掌握不同的知识,是教育知识的分配过程。 迈克.扬在该书的中文版前言中说: “按照知识的地位对科目的领域进行分类和对知识进行分层问题,仍然是教育社会学最关心的问题。” (英)M.F.扬著,谢维和朱旭东译:《知识与控制:教育社会学的新探》(knowledge and control: new directions for the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长期以来, 教育知识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存在。而扬认为,“不可将教育现实的既存定义看成是当然的存在,要使教育社会学确立问题而不是仅仅接受问题”。因此,扬等人建议创立“课程社会学”,用社会学的理论与观点全面、系统地分析课程及教科书。主要研究三个方面问题:一是教育知识的社会构成,主要考察教育知识的确认、选择、组织与评价;二是教师常用社会范畴的社会特征;三是分析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课堂知识所展开的磋商。[1] [1] 参见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08. 伯恩斯坦(B. Bernstein1924——2000) 致力于研究语言编码与教学话语。 (伯恩斯坦:英国教育社会学家,从1965年至2000年,一直工作在伦敦大学教育学院) 他的理论 主要集中在五卷本的《阶级、编码与控制》中。 除第二卷是编著外,其余四本均为他本人所著。 各卷的具体名称是: 《阶级、编码与控制:社会语言学理论研究》(1971) 《阶级、编码与控制:社会语言学应用研究》(1973) 《阶级、编码与控制:走向教育传递理论》(1977) 《教育学话语的结构:阶级、编码与控制》(1990) 《教育学、符号控制与身份认同》(1996) 伯恩斯坦认为, 教育传递了对阶级关系、阶级文化的再生产具有关键意义的阶级意识。学校通过传授相应的知识与价值观完成了阶级的再生产。现代社会,由于阶级、地位、权力的差异而形成“阶层化”,产生阶级不平等,这在教育知识的选择、分配、分类、传递和评价中得到反映。因为“社会如何选择知识、分类、分配、传递和评价其公共的教育知识,既反映社会权力分配的状况,又反映社会控制的一些原则。”这些情况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分析而得以明晰。 吴永军.当代西方课程的社会学研究述评[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108 对于课程、权力和社会控制三者的关系, 伯恩斯坦用“分类”(classification)和“构架”(frame)的概念来说明

文档评论(0)

dlhs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