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荀子〈性恶〉
2005 Norman Tien Math Learning Group Pte Ltd 荀子〈性惡〉 荀子生平簡介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 荀卿,趙人。 ◎卿:爵名;尊尊之辭。劉向《序錄》稱荀卿,名況。 年五十始來游學於齊。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 荀卿三為(齊)祭酒焉。 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 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 李斯曾為弟子,已而相秦。 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於巫祝,信譏祥,鄙儒小拘如莊周等,又滑稽亂俗,於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 因葬蘭陵。 〈性惡〉 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 偽:後天的教育 今人之性-- 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 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 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於爭奪,合於犯分亂理而歸於暴。 故必將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道,然後出於辭讓,合於文理而歸於治。 化:教化 道:誘導 治:秩序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故枸木必將待檃栝烝矯然後直,鈍金必將待礱厲然後利。 枸木:彎曲的木頭 櫽栝:矯正曲木之木製工具 烝:蒸之使柔 矯:矯之使直 鈍金:鈍了的金屬刀 礱厲:砥礪磨練 今人之性惡,必將待師法然後正,得禮義然後治。 今人無師法,則偏險而不正; 無禮義,則悖亂而不治。 古者聖王以人之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 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馴服)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於治,合於道者也。 今之人, 化師法、積文學、道禮義者,為君子; 縱性情、安恣睢、而違禮義者,為小人。 恣睢:恣意妄為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人之學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偽」之分者也。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學,不可事。 禮義者,聖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學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學,不可事,而在人者,謂之性; 可學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謂之偽;是性偽之分也。 今人之性,目可以見,耳可以聽。 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目明而耳聰,不可學,明矣。 孟子曰:「今人之性善,將皆失喪其性故也。」 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其惡來自本性的喪失。 曰:若是則過矣。 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 所謂性善者,不離其朴而美之,不離其資而利之也。 使夫資朴之於美,心意之於善,若夫可以見之明不離目,可以聽之聰不離耳。故曰目明而耳聰也。 今人之性,飢而欲飽,寒而欲煖,勞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今人飢,見長而不敢先食者,將有所讓也;勞而不敢求息者,將有所代也。 夫子之讓乎父,弟之讓乎兄;子之代乎父,弟之代乎兄;此二行者,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 然而孝子之道,禮義之文理也。 故順情性則不辭讓矣,辭讓則悖於情性矣。 用此觀之,然則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問者曰:「人之性惡,則禮義惡生?」 應之曰:凡禮義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故陶人埏埴而為器,然則器生於陶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埏埴:ㄕㄢ ㄓˊ,塑擊黏土。 故工人斲木而成器,然則器生於工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聖人積思慮,習偽故,以生禮義而起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生於聖人之偽,非故生於人之性也。 聖人累積思慮,從作為和事理的學習和實踐中,省思闡發禮義法度的道理。 若夫目好色,耳好聲,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於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後生之者也。 事:從實踐中省思體悟 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後然者,謂之生於偽。 是「性」、「偽」之所生,其不同之徵也。 故聖人化性而起偽,偽起而生禮義,禮義生而制法度。然則禮義法度者,是聖人之所生也。 故聖人之所以同於眾,其不異於眾者,性也;所以異而過眾者,偽也。 夫好利而欲得者,此人之情性也。 假之人有弟兄資財而分者,且順情性--好利而欲得,若是,則兄弟相拂奪矣。 且化禮義之文理,若是,則讓乎國人矣。故順情性則弟兄爭矣,化禮義則讓乎國人矣。 凡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夫薄願厚,惡願美,狹願廣,貧願富,賤願貴;苟無之中者,必求於外。 故富而不願財,貴而不願埶;苟有之中者,必不及於外。 用此觀之,人之欲為善者,為性惡也。 今人之性,固無禮義,故彊學而求有之也;性不知禮義,故思慮而求知之也。 然則生而已(僅從人的本性而論),則人無禮義,不知禮義。 人無禮義則亂,不知禮義則悖,然則生而已,則悖亂在己。 用此觀之,人之性惡明矣,其善者偽也。 孟子曰:「人之性善。」 曰:是不然。 凡古今天下之所謂善者,正理平治也;所謂惡者,偏險悖亂也;是善惡之分也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知识点选择题100道.docx
-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docx VIP
- 研究人工智能在电力系统故障诊断与处理中的应用.docx VIP
- 设备质量保证措施.pdf VIP
- 数学教案_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整十数教学设计.docx
- GZ-2022062 健康与社会照护赛项正式赛卷完整版包括附件-202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正式赛卷.docx
- 信息技术在乡村学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教学研究课题报告.docx
- 2024-2025学年小学劳动二年级下册粤教版(主编:徐长发)教学设计合集.docx
- 教师党课讲稿: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最新.doc VIP
- (word精品)2022年甘肃省兰州市诊断考试(一诊)数学试题(附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