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桥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8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节桥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

桥梁美学 推荐教材及参考文献: 和丕壮;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樊 凡 ;桥梁美学;人民交通出版社 盛洪飞;桥梁建筑美学;科学出版社 伊 腾 ;桥 梁 造 型 ;科学出版社 第一章 桥梁美学概论 第一节 桥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二节 桥梁美学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 桥梁建筑的艺术特性 第四节 桥梁建筑的几何构成与形态感情 第一节 桥梁美学的研究与发展 1、技艺不分 2、技艺分家 3、技艺再合 4、技术美学与工业艺术设计 1、技艺不分 古代美学思想研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时代,而成为系统的建筑美学理论并见之于记载的书中是在2000多年前,罗马时代建筑大师维特鲁威在所著的《建筑 十书》中就提出了适用、坚固、美观三位一体的建筑观点,成了影响深远的优秀建筑标准。 事实上,古代建筑包括桥梁建筑在内,并没有技术与艺术之分。“技术”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含技艺、技巧之意,各国文学中的艺术一词,如拉丁文,英文,法文,德文,等都包含了技艺的意思。在中国古代则被称为“匠”,因而当时的桥梁建造者融技术与艺术于一身,既是设计者也是造桥者,既是工程师又是艺术家,无形中就是一种完美的结合。 1.1 中国古代 我国现存最早保存良好的桥是公元595年~606年由隋代李春建筑的安济桥(又称赵州桥,图1-2),该桥是单跨、敞肩、圆弧石拱桥,拱圈并列28道,净跨37.02m,高7.23m,宽9m,在主拱两侧有净跨分别为3.8m、2.85m的小拱,可宣泄流量并减轻自重,桥面呈弧形,栏杆望柱上雕刻的龙兽神采飞扬、制作精良。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割圆弧拱,其大拱叠小拱的造型构思巧妙,结构独创,看上去雄伟中透出秀逸,稳重中犹见轻盈,如“初日出云、长虹卧涧”,已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品。 此后在我国的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建造了很多著名的桥梁,如建于中唐时代的宝带桥(图1-3),是现存最长的多孔薄拱薄墩连拱桥(计53孔,全长达316.8m)如千尺卧虹、巧夺天工。 法国加尔徳水道桥,虽经历2000多年沧桑,仍然以其粗犷、古朴、充满原始魅力的风貌屹立于世。 1.2 西方 相对于我国,西方中世纪正处于黑暗时期,战争与宗教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内容,反映在桥梁建筑上就是既为军事防御性桥又是宗教色彩较重的桥。设计造桥者有牧师参与,桥头大都有防御性的桥塔和桥门,还建有教堂和其他宗教性建筑物,长期的封建战争和宗教势力的影响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法国瓦伦梯桥(图1-6)是当时较有代表性的一座桥,该桥两头及中部各有一个高塔,另外还有一道桥门,共六个尖拱(跨径16.5m)高高地耸出水面,桥墩处理得使攻桥者无法从河中乘船上桥。由于军事考虑上的完整性和它高直式的桥塔,桥看上去肃穆整齐,像严阵以待、训练有素的武士一般。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摆脱了中世纪的落后、消沉与制约,思想得到解放,这不仅体现在建筑造型艺术方面有突出成就,而且科学技术开始萌芽。当时百家争鸣,大师辈出,如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都既是画家、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工程师,人们在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崇尚古典主义建筑艺术,追求形式美,注重比例和谐、外观宏伟与细部雕饰,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玛丽亚大教堂、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等都是该时代不朽的杰作。桥梁建筑也常常被看作是一种纪念性建筑,在桥梁上增加很多雕饰,如罗马的十二使徒桥等桥上都建有几座到几十座巴洛克风格的雕像(图1-7)。还有著名的威尼斯利雅托桥,以桥上用大理石建店铺、拱廊、台阶和栏杆而著称,所有线条都柔和悦目、细腻考究(图l-8)。这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可以说既是工程设计,又是艺术创作,是一座桥梁,更是一件大型艺术品。 2、 技艺分家 18世纪末,以英国技术革新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改变了整个物质生产领域的面貌。随后出现了以自然物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各种学科以及相应的教育体系。科学的明细分工以及追求结构上的纯理性主义,使科学和艺术、专业技术和艺术脱了节。科学家、工程师注重于科学实验、发明创造,且分工愈来愈细,对艺术已无力兼顾,而艺术家则认为艺术是高尚的,是感情的产物,工程技术只是“雕虫小技”,孤独地沉缅于感情境界的象牙塔中,深深地陷在超越现实世界的虚无境界中。 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疏远,美和用的分离,使本来含有艺术概念的技艺已到了被局限于只讲技术的境地,特别是工业化的大生产和追求高效率,往往与美背道而驰。大部分土木工程师养成了以结构达到建筑物功能目的为唯一要求,甚至认为艺术要求是对设计思想的干扰,是建筑物不经济的根源等,主张洗净“浮饰”,“真实即美”。反之,建筑师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