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臭氧层与大气污染
新闻摘要:
【1】奥巴马访华:
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消息:据英国媒体报道,美国华盛顿区联邦参议员玛利亚?坎特韦尔9月4日表示,美国总统奥巴马在11月访华期间很可能与中方就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签订一个双边协议。坎特韦尔还评价美中两国的这项双边协议将具有重大意义。正在中国访问的坎特韦尔认为,世界上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两个国家签订这项协议,将有助于树立全球应对气候变暖的信心。
【2】臭氧层空洞情况
资料图片:这幅由美国航空航天局提供的影像中,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就像一个巨大的蓝色水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2000年9月8日宣布,南极上空2000年9月3日的臭氧层空洞面积达到2830万平方公里。新华社发
资料图片:2006年10月20日,一幅由美国宇航局提供的卫星图片显示,代表臭氧空洞的蓝色区域正日益扩大。(图片来自:新京报)
布拉森说,臭氧层空洞位于南极地区上空海拔2.5万米的平流层,面积约为2300万平方公里。而去年的臭氧层空洞曾达到2950万平方公里。研究表明,臭氧层空洞是由其所在的平流层温度降低以及化学污染导致的。
【3】大气污染
本报讯 (记者 徐艳 谭万能)昨日,广州市区发出今年入秋以来第一个黄色灰霾预警信号,这也是今年第三个灰霾天气预警信号。24日,番禺区发出了灰霾预警。25日晚10时,番禺监测站录得的最低能见度只有0.89公里。据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的监测数据显示,标示灰霾天气的几个主要指标———黑碳粒子浓度、颗粒物浓度、臭氧浓度——— 从23日傍晚起大幅度上升,最近几天都在高位振荡。其中黑碳粒子浓度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达到每立方米40-50微克;颗粒物浓度也在正常值的3倍以上。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表示,本次严重灰霾天气与大气污染物不能稀释扩散有关。
关键词:
臭氧层:
臭氧层(ozone layer)是指平流层中臭氧集中的层次,极大值在20~25km高度上。臭氧是氧原子与氧分子在第三体(N2、O2)参与下产生的,因高层大气中气体分子太稀少,低层大气中光离解的原子氧又太少,故只在平流层内形成了臭氧层。大气中臭氧含量极少,把铅直气柱内全部臭氧在标准条件下压缩,也不足0.45cm厚。选自《环境科学大辞典》
大气污染:
按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定义,“大气污染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环境的现象”。温室效应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短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原因很可能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过多造成。《读者》2007年第15期P56冰山是指从冰川或极地冰盖临海一端破裂落入海中漂浮的大块淡水冰,通常多见于南极洲与格陵兰岛周围。biodiversity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 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 这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自由基对CFCs 和Halons的氧化作用也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因此它们在对流层十分稳定,不能通过一般的大气化学反应去除。经过一两年的时间,这些化合物会在全球范围内的对流层分布均匀,然后主要在热带地区上空被大气环流带入到平流层,风又将它们从低纬度地区向高纬度地区输送,在平流层内混合均匀。
????在平流层内,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CFCs 和Halons分子发生解离,释放出高活性的原子态的氯和溴,氯和溴原子也是自由基。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就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它们对臭氧的破坏是以催化的方式进行的:
Cl + O3 →ClO + O2
ClO + O →Cl + O2
????溴原子自由基也是以同样的过程破坏臭氧,因此,也是催化剂。据估算,一个氯原子自由基可以破坏104—105个臭氧分子,而由Halon释放的溴原子自由基对臭氧的破坏能力是氯原子的30—60倍。而且,氯原子自由基和溴原子自由基之间还存在协同作用,即二者同时存在时,破坏臭氧的能力要大于二者简单的加和。但是,上述的均相化学反应并不能解释南极臭氧洞形成的全部过程。深入的科学研究发现,臭氧洞的形成是有空气动力学过程参与的非均相催化反应过程。所谓非均相,是指大气中除气态组分外,还有固相和液相的组分。人们对大气中存在云、雾和降雨等早已司空见惯,但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对流层。平流层干燥寒冷,空气稀薄,较少出现对流层这些天气现象。但在冬天,南极地区的温度极低,可以达到零下80 oC, 这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