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性人才危機與我國的對策*
劉思峰
(南京航空航太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210016)
摘要 知識經濟就是人才經濟。在知識經濟時代,全球性人才爭奪戰是一場回避不了的殘酷競爭。本文討論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機和西方國家的人才掠奪政策,提出了我國應採取的對策措施。
關鍵字 知識經濟 人才掠奪 對策
1引言
經濟繁榮靠科技,科技發展靠人才。人才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根本。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部門,一個行業,一個單位,得才而興,失才而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 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機
在知識經濟時代,作為知識載體的高素質、高智力的優秀人才尤其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實質上,知識經濟就是人才經濟。在新世紀到來之際,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必須面對人才短缺的嚴重危機。
美國資訊技術協會的資料表明,目前全世界軟體技術人才的缺口已達40多萬,其中美國缺少19萬人。據美國勞動部估計,1998-2005年,美國每年需要9.5 萬名電腦專家、系統分析師和程式編制員。這些職位的空缺已經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據歐洲資訊技術觀察組織預測,今後五年內,歐洲需要增加50萬到200萬名IT人才。
由於發展中國家自身在人才培養上的“造血”功能不強,同時又不得不承受人才流失的巨大壓力。因此,發展中國家人才短缺的危機更為嚴重。
在我國,不少重點高校由於缺乏新一代優秀學術帶頭人,許多傳統優勢學科正在失去昔日的風采。一些有抱負、有責任心的領導者由於學科梯隊後繼乏人而憂心忡忡。作為人才搖籃的高等學校尚且如此,企業界的人才荒更不待言。
我國西部地區資源豐富,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資金投入自然要向西部傾斜。有資源、有資金,西部大開發能否成功,關鍵還在人才。當那些習慣於計劃經濟管理模式,囿于傳統思維方式的人熱衷於跑資金、跑項目時,另一些反應靈敏的領導者卻已開始籌畫如何延攬人才,可謂計高一籌。
知識經濟既然是人才經濟,人才短缺就必然成為與知識經濟共生的永恆話題。在知識經濟時代,誰能夠解決人才危機這一難題,誰就能牢牢控制制高點,從而穩操勝券。
西方的人才掠奪愈演愈烈
3.1 “託福── 一樁不耕耘、只收穫的買賣
美國對全世界尖子人才的掠奪由來已久。美國人在經濟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們善於搶奪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人最得意的“戰利品”是它搶來了一大批優秀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這筆十分寶貴的“財富”很快在美國本土上開花結果,轉化為現實財富。
對全世界的非英語國家,美國人設置了一個被人稱為“教育成果收割器”的“託福”考試。只要你能考出連美國青年也望塵莫及的成績,美國人就給你提供一筆“獎學金”,讓你到美國去留學。
一個尖子人才的成長十分不易,從幼稚園、小學、中學到大學,需要20年的漫長歲月。在這期間,各國政府投入了巨額的教育經費。家長們更是省吃儉用,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成才,把幾十年的家庭積累全花掉也在所不惜。美國人無需考慮你“前期培養”的艱辛,只是巧妙地設置一個“託福”考試(而且須考生自己付學費,自己交考試費),再加上一筆助學金,就把全世界的尖子人才連同凝結在他身上的巨大教育投入一起收購走了。
據美國外國留學生協會統計,1998年,在美國學習的外國留學生有40多萬人,這些最具創造力的青年有相當一部分會在美國落地生根,成為美國的財富。難怪有人說,“託福”是美國人經營的一樁最合算的買賣[2]。
3.2 政府──人才爭奪戰的急先鋒
飛速發展的資訊革命加劇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機,全球人才爭奪戰愈演愈烈。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西方各國政府扮演了急先鋒的角色。
美國首先在移民政策上做文章。1998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將特殊人才移民(H1-B)名額從原來的6.5萬人提高到11.5萬人。1999年6月初,當年的11.5萬H1-B指標已被用完。美國許多高科技公司紛紛要求政府增加H1-B名額。鑒於此,來自德克薩斯州的聯邦參議員格拉姆計畫向美國國會提出“經濟增長新勞工法案”,提議將H1-B名額從11.5萬人增加到20萬人。如果格拉姆的法案通過,就意味著美國每年將從世界各地掠奪20萬高科技人才[3]。而有資格申請H1-B的人員,一般須具有碩士以上學位。1998年,中國畢業研究生為4.7萬人,即使其中有2萬人從事高科技研究和開發,也僅為美國每年所能引進人才的十分之一,且不說其中不少人行將被“二次收割”。
日本也不甘落後,迅即在世界各地展開“搶人”作業部署。日本科技廳的報告稱,為了提升高科技競爭實力,在21世紀初,日本的外籍研究員將達到30%。
新加坡提出要採取“最大限度尊重知識和尊重人才”的政策。對於企業引進的國外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才,政府財政將給予補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