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医之心,做急诊患者的“生命守护神”.docVIP

以大医之心,做急诊患者的“生命守护神”.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以大医之心,做急诊患者的“生命守护神”.doc

以大医之心,做急诊患者的“生命守护神”   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个子不算魁梧高大,但腰杆笔直,身材胖瘦适中,走起路来足下生风,说起话来声音温和、条理清晰,完全没有年逾半百的人一般都有的“暮气”。   ――这是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王生池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王生池主任行医30多年来,从死神魔爪里救活了两万多条生命;他为一个又一个濒临绝望的人重新打开了生命之窗;30多年岁月积淀下的医术、品德的深厚修养,被患者誉为“生命驿站的守护神”……   “给人做嫁衣”   干出一项“行业第一”   因为母亲是名医生,在晋南古城长治出生的王生池,从小就掉进了“医生圈子”,直到长大成人,结婚成家,也没能跳出这个“圈子”――除了他的母亲外,他的舅舅也是一名医生、大哥在医院工作、大姐是学医的、小妹也拿起了手术刀。王生池走上工作岗位后,又娶了一位女军医;儿子也继承“家学”,穿起了白大褂……   谈起往事,王生池主任感慨地说:“也许是受家庭氛围的影响吧,上世纪80年代初,正是医疗行业青黄不接的档口,我在大学毕业后,拿起听诊器和手术刀,回到山西省长治市和平医院当了一名医生;20多年前,调来石家庄工作,当了一名急诊医生。因为急诊工作的特殊性,直到今天,我一共就请了7天的事假,是为了陪我母亲在长治一家医院里治病。除此之外,其他节假日我从没休息过,医院有病人急需抢救,我随叫随来,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   采访时记者了解到,1990年,王生池从山西长治调到石家庄第一医院工作。当时,医院领导对他说:“急诊科正缺人手,你年轻能吃苦,技术过硬,这是一个施展本事的好平台。”王生池二话没说,就爽快地答应了。“其实,当时我心里也明白:急诊科医生干的都是最苦、最累,风险最大的活儿,而要想提高医疗技术却很不容易。因为除了紧急抢救时用得着急诊医生,后续治疗便是相关科室医生的工作了;所以有一技之长和治疗经验的医生,一般都不愿干这种‘给人做嫁衣’的活儿。”   然而,在新的工作岗位上,王生池却渐渐发现:由于当时的医疗技术和条件的限制,让很多院外突发心脏病患者,被送到医院就已经错失了抢救良机,那种生死离别的场面,让他至今都刻骨铭心。   1995年,已经担任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的王生池向医院领导建议:创建重症监护室,亦即现在的ICU(重症病房)。这个建议得到了领导的大力支持。于是,王生池率领急诊科医护团队,在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建立起了急性心肌梗死绿色生命通道。此后,王生池和他的同事们针对越来越多的心肌、脑梗死患者,提出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大脑”的抢救理念,提前把各种急救药品放在科里的专用冰箱中,病人不用先办住院手续,即可直接推进ICU开始治疗抢救。   对于一名急危心、脑梗塞患者来说,让心脏复跳只是临床治疗的第一步,远远解决不了脑复苏这个关键问题,而且还有可能遇到肺部感染、肾脏衰竭等一系列的“生命难关”。但重病监护室的建立,不仅为这些疑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平台,切实有效地提升了抢救成功率,而且还为急诊医生提高综合治疗能力拓展了发展空间,凸显了急诊科在医院救治病人中的重要作用,给那些急、难、险、危的生命,带来了更大的生存希望和康复机会。   突发灾难中的医者风范   2003年春天,一场自南向北、悄然而来的“‘非典’黑旋风”,把全国很多医务工作者推到了抵御疫情的最前沿。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作为急诊科主任的王生池,一直坚守在第一线。当时,医院抽调急诊科、呼吸科、放射科、检验科等科室的医护人员80多人,临时组建了“发热科”――包括发热门诊、检验、放射及发热隔离病房,另增加了一个发热普通病房。这支新组建的“抗击‘非典’敢死队”的前线总指挥就是王生池。在那60个抗击疫情的日日夜夜里,王生池没有离开过医院半步。   一天下午6点多,已经连续工作了一天一夜的王生池刚回到办公室,准备喝杯水休息一会儿,办公桌上的电话忽然又响了:一位刚从疫区坐火车来的姑娘,发烧咳嗽得很厉害,已经出现呼吸困难,需要立即组织抢救!   接完电话几分钟之后,王生池便出现在抢救现场。他十分镇定地指挥医护人员,紧急采取急救措施。气管插进了患者的喉咙,输液瓶挂上了,静脉注射针头扎进了手臂上细细的血管里……一口气抢救了3个小时之后,那位姑娘的病情终于稳定了,王生池和他的同事们也长出了一口气。之后,王生池顾不上休息,马上在现场与几个专家分析病情,进一步制订后续治疗方案。当他把这一切都忙完时,已是深夜,人们早已进入了梦乡……   “发热科”成立之初,全国各地疫情肆虐,尤其是与石家庄“近在咫尺”的北京,正处于疫情高峰期。由于当时医学界对SARS病毒的认识十分有限,因而医务人员的感染率在25%左右,甚至不断爆出医务人员因此殉职的消息。当时,发热隔离病

文档评论(0)

guan_so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