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前面介绍的力法和位移法.docVIP

[2017年整理]前面介绍的力法和位移法.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前面介绍的力法和位移法

PAGE 202 结构力学 PAGE 201 第8章 渐近法 第8章 渐 近 法 8.1 概 述 前面介绍的力法和位移法,是分析超静定结构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必须求解多元联立方程组。当基本未知量较多时,其计算工作将是十分繁重的。因此,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就开始寻找新的计算方法,力图避免组成和解算联立方程,陆续出现了各种渐近法,例如力矩分配法、无剪力分配法、迭代法。 这些方法都是以位移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渐近法,它们最大的优点是不必求解联立方程组,而且还可以直接求得杆端弯矩,运算式可以按照一定的步骤重复进行,因而比较容易掌握,适合手算。虽然,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这类手算的方法会有所减少,但是在许多场合下,仍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通过该种方法的学习可以加深了对结构受力的理解,对实际工程亦有一定指导意义。本章只介绍力矩分配法和无剪力分配法。 在力矩分配法中,有关计算的假定、杆端弯矩正负号的规定,以及选取基本结构,使之还原为原结构的基本思路都与位移法相同。 8.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力矩分配法适用于连续梁和无结点线位移刚架的计算。该法的理论基础是位移法,其分析当中引入了劲度系数和传递系数的概念,并且力矩分配法求解的基本原理可由位移法导入。 8.2.1 劲度系数和传递系数的概念 1. 劲度系数 当杆件AB(图8.1)的A端转动单位角时,A端(又称近端)的杆端弯矩称为该杆端的劲度系数,用表示。它表示该杆端抵抗转动能力的大小,故又称为转动刚度,其值与杆件的线刚度i=和杆件另一端(又称远端)的支座情况有关。 2. 传递系数 当A转动时,B端也产生一定的弯矩,好比是近端的弯矩按一定的比例传到了远端一样,所以将B端弯矩与A端弯矩之比称为由A端向B端的传递系数,用表示,即=或=。近端固定,远端各种支座情况等截面直杆的劲度系数和传递系数见表8.1。值得注意的是,当B端为自由或为一根轴向支座链杆时,显然A端转动时杆件将毫无抵抗转动的能力,故其劲度系数为零。 图8.1 表8.1 各种等截面直杆的劲度系数和传递系数 远端支承情况 劲度系数 传递系数 固 定 4i 0.5 铰 支 3i 0 滑 动 i -1 自由或轴向支座链杆 0 8.2.2 力矩分配法的基本原理 以图8.2a所示刚架为例来说明。此刚架采用位移法求解时,只有一个基本未知量,即结点转角,其典型方程为:+ =0 图8.2 绘出、图(图8.2(b)、(c)),可求得自由项和系数 (8-1) 式中,是结点固定时附加刚臂上的附加反力矩,可称为刚臂反力矩,它等于汇交于结点A的各杆固端弯矩的代数和,也就是各杆固端弯矩所不能平衡的差额,所以又称为结点上的不平衡力矩。 (8-2) 式中,为汇交于结点A的各杆端劲度系数的总和。 解典型方程得 按叠加法=计算各杆端的最后弯矩。各杆汇交于结点A的一端为近端,另一端为远端。各杆近端弯矩为 (8-3) 式(8-3)中,等号右端第一项为荷载产生的固端弯矩,第二项为结点转动角所产生的弯矩,这相当于把不平衡力矩反号后按劲度系数大小的比例分给近端,因此称为分配弯矩。而、、等为分配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8-4) 显然同一结点各杆分配系数之和等于1。 各杆远端弯矩为: (8-5) 式(8-5)中,等号右边第一项仍是固端弯矩,第二项是由结点转动角所产生的弯矩,就好像是将各近端的分配弯矩按传递系数的比例传到各远端一样,故称为传递弯矩。 据上述分析过程可知,不必绘出、图,也不必列出典型方程,就可以直接按以上结论计算各杆端弯矩。其过程可形象地归纳为以下几步: 首先,固定结点。加入刚臂,各杆端有固端弯矩,而结点上产生不平衡力矩,由刚臂承担。 其次,放松结点。取消刚臂,让结点转动。这相当于在结点上加上一个等值反向的不平衡力矩,于是不平衡力矩被消除而结点获得平衡。此反号的不平衡力矩将按劲度系数大小的比例分配给各近端,于是各近端得到分配弯矩,同时各自向其远端进行传递,各远端得到传递弯矩。 最终,原结构各杆近端弯矩等于固端弯矩加分配弯矩,各杆远端弯矩等于固端弯矩加传递弯矩。 【例8-1】试作如图8.3(a)所示刚架的弯矩图。 图8.3 解: (1) 计算各杆端分配系数。为了计算方便,令 ,则。则由式(8-2)有 由式(8-4)得 (2) 计算固端弯矩。 (3) 进行力矩的分配和传递。结点A的不平衡力矩为 将其反号并乘以分配系数即得各近端的分配弯矩,再乘以传递系数即得各远端的传递弯矩。在力矩分配法中,为了使计算过程的表达更紧凑、直观,避免罗列大量计算式,整

文档评论(0)

love198742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